人造石油英文解释翻译、人造石油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化】 artificial petroleum
【经】 alternate fuel
分词翻译:
人造石的英语翻译:
【医】 artificial stone; dental stone
油的英语翻译:
paint; fat; grease; oil
【化】 oil
【医】 elaeo-; eleo-; oil; Ol; olea; oleo-; oleum
专业解析
人造石油(Artificial Petroleum)指通过化学合成或加工非原油原料制成的液态烃类混合物,其成分与天然石油相似。根据生产工艺和原料来源,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核心定义与工艺类型
-
煤制油(Coal-to-Liquids, CTL)
通过煤炭液化技术转化,包括直接液化(高温高压加氢)和间接液化(先气化合成气,再经费托合成)。产物包含柴油、石脑油等,中国神华集团鄂尔多斯项目是全球最大煤制油基地之一。
-
页岩油(Oil Shale Processing)
从油页岩干馏提取的合成原油,需进一步加氢精制。爱沙尼亚和中国的辽宁抚顺曾为重要产区,因环保成本高逐渐转型。
-
生物质制油(Biomass-to-Liquids, BTL)
以农林废弃物或藻类为原料,经热解或生物发酵生成生物原油,再精炼为燃料。美国能源部支持的项目如藻类柴油已进入试点阶段。
二、历史背景与技术演进
- 20世纪技术起源:德国二战期间因石油短缺大规模发展煤制油,南非萨索尔(Sasol)公司1950年代实现商业化生产。
- 现代发展:中国"十三五"规划将煤制油列为能源战略储备技术,2022年产能突破800万吨/年(国家能源局数据)。
三、应用现状与局限性
- 航空燃料领域: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认证的合成航空燃料(SAF)中,30%源自生物质制油技术。
- 经济与环境挑战:生产成本高于原油(约60-100美元/桶),且CTL工艺碳排放强度高,需结合碳捕获技术(CCUS)。
权威参考来源
- 《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报告2023》(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Oil Sha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世界能源理事会, 2021)
- 美国能源部生物能源技术办公室《Bioenergy Technologies Report》
- 《Synthetic Fuels Handbook》(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8)
网络扩展解释
人造石油是通过人工方法将固体、气体或液态原料加工制成的液态烃类混合物,其成分与天然石油相似,但来源和加工方式不同。以下从定义、原料、制造方法、成分及与天然石油的区别等方面详细解释:
1.定义与基本概念
人造石油是指以煤、油页岩、油砂、天然气或生物质等为原料,通过化学合成或热加工制成的液态燃料。其广义上涵盖所有非天然形成的石油替代品,狭义上常特指页岩油。
2.主要原料
- 固体原料:煤、油页岩、油砂等,通过干馏或液化技术提取烃类。
- 气体原料:氢气与一氧化碳(合成气),通过催化反应合成烃类(如费托合成法)。
- 生物质:部分技术可利用生物质转化制油。
3.制造方法
- 低温干馏法:将煤或油页岩加热至500℃左右分解,生成轻质油。
- 煤间接液化:先将煤气化为合成气(CO+H₂),再催化合成液体燃料(如柴油、汽油)。
- 煤直接液化:在高温高压下将煤与氢气反应,直接转化为液态烃。
- 油页岩/油砂加工:通过热解或溶剂萃取提取页岩油。
4.成分特性
人造石油主要含烃类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同时含少量氧、硫、氮等非烃化合物。其品质与天然石油接近,但杂质含量可能更高,需进一步精炼。
5.与天然石油的区别
对比维度 |
人造石油 |
天然石油 |
原料来源 |
煤、油页岩、合成气等人工原料 |
地下直接开采的原油 |
成分差异 |
烃类为主,含较多氧、硫杂质 |
烃类为主,杂质相对较少 |
加工需求 |
需复杂化学合成或热加工 |
直接分馏即可获得基础产品 |
应用领域 |
燃料、溶剂、沥青等 |
燃料、润滑油、石蜡等 |
(参考来源:)
6.应用与意义
人造石油技术可缓解能源危机,尤其在页岩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如中国页岩油储量居世界第三)。其产物可作为燃料油、化工原料,并减少对天然石油的依赖。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看相关来源:(金投原油网)、(爱问教育)、(汉典)。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