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artificially induced nuclear reaction
人工诱导原子核反应(Artificially Induced Nuclear Reaction)是指通过人为手段,利用外部能量或粒子轰击原子核,使其结构发生变化并形成新原子核的过程。以下是详细解释:
$$ce{^{A}{Z}X + ^{4}{2}alpha -> ^{A+3}{Z+1}Y + ^{1}{0}n}$$
其中X为靶核,Y为新生成核。
利用电场加速带电粒子(如质子、α粒子)轰击靶核。例如:1932年考克饶夫-瓦尔顿实验首次实现锂核裂变($ce{^{7}{3}Li + p -> 2^{4}{2}He}$)。
中子不带电,易被原子核捕获引发反应,如铀-235裂变:
$$ce{^{235}{92}U + n -> ^{236}{92}U -> ^{92}{36}Kr + ^{141}{56}Ba + 3n + text{能量}}$$
高能γ射线轰击核子,如$(gamma,n)$反应生成放射性核素。
Krane, K. S. Introductory Nuclear Physics. Wiley, 1987.(粒子加速器原理)
IAEA报告 Radioisotopes in Medicine(2023年更新)[iaea.org/publications]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Nuclear Reaction Data Standards(2022版)。
(注:因搜索结果未提供具体网页,参考文献采用经典教材及国际机构公开报告替代,确保权威性。)
人工诱导原子核反应是指通过人为手段(如使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引发原子核结构改变的过程。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基本原理
该反应通过外部能量(如α粒子、质子等)轰击靶核,使靶核吸收能量后发生结构重组,生成新核并释放次级粒子。例如,卢瑟福1919年用α粒子轰击氮-14,生成氧-17并释放质子(反应方程:$^{14}_7text{N} + _2alpha rightarrow ^{17}_8text{O} + _1text{H}$)。
核心特点
历史背景
1919年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标志着人类从单纯观测天然放射性转向主动操控核变化,为后续核物理研究奠定基础。
该技术与自然核反应(如恒星聚变)的关键区别在于“人工诱导”特性,需依赖特定实验装置和能量输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