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简称DNA)是生物体内存储遗传信息的核心生物大分子。该术语由中文“脱氧核糖”和“核酸”组合构成,其中“脱氧核糖”指五碳糖分子缺少一个氧原子的结构特征,英文词源可追溯至1931年《自然》期刊首次提出的命名依据。
从分子结构看,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构成双螺旋结构,基本单元包含脱氧核糖、磷酸基团及四种含氮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这种独特结构使DNA具备遗传信息存储和精准复制的功能,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指出其磷酸二酯键连接方式保障了遗传稳定性。
在生物功能层面,DNA通过碱基配对原则(A-T、C-G)实现遗传信息传递,控制蛋白质合成并调控生命活动。世界卫生组织在基因技术白皮书中强调,DNA序列变异是生物多样性和疾病发生的重要基础。现代医学应用中,DNA指纹技术已在法医学鉴定和亲子鉴定领域达到99.99%准确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数据显示该技术自1985年投入应用以来累计完成超千万例检测。
中文定名“去氧核糖核酸”严格遵循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命名规则,其中“去氧”对应分子结构中核糖2'位羟基的脱氧特征。英国皇家化学会《生物化学命名指南》详细记载了该术语的跨语言标准化过程。
“去氧核糖核酸”是中文对“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简称DNA)的另一种表述,两者为同一物质。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DNA是由核苷酸聚合而成的长链分子。每个核苷酸包含:
“去氧核糖核酸”中的“去氧”指脱氧核糖分子比核糖(RNA的组成糖)少一个氧原子(结构式为$text{C}5text{H}{10}text{O}_4$)。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和线粒体中,是生命遗传的核心物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