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爆剂(qǐ bào jì)是爆破工程和含能材料领域的专业术语,指一类对机械冲击、火焰或电火花等外界刺激高度敏感,能迅速由燃烧转为爆轰,并用于引爆次级炸药的初始含能材料。其英文对应术语为Primary Explosive 或Initiating Explosive。
起爆剂具有极高的感度和极短的爆轰成长距离,能在微小的外界能量(如摩擦、针刺、电火花)作用下发生爆轰。其核心功能是作为爆炸序列的“第一级”,将微弱刺激能量转化为强烈的爆轰波,进而引爆感度较低的次级炸药(如梯恩梯TNT或太安PETN),这类次级炸药称为“传爆药”或“主炸药”(Main Charge/Secondary Explosive)。
强调其在爆炸序列中的“初始”地位(Primary),区别于需起爆剂引爆的次级炸药(Secondary Explosive)。例如:Lead azide is a common primary explosive used in detonators.(叠氮化铅是雷管中常用的起爆剂)。
突出其“引发”功能(Initiate),即启动爆炸链式反应。例如:The initiating explosive must reliably respond to a weak stimulus.(起爆剂必须对微弱刺激作出可靠响应)。
起爆剂主要用于雷管(Detonator)、火帽(Percussion Cap)等起爆器材。常见实例包括:
因起爆剂的高敏感性,其生产、储存和使用需严格遵守《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6号)及国际标准如《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建议书》(UN Recommendations on Transport of Dangerous Goods)。例如,雷管中的起爆剂需通过隔爆设计防止意外引爆。
需区别于“传爆药”(Booster Charge):传爆药感度低于起爆剂但高于主炸药,用于增强爆轰波能量(如特屈儿),而起爆剂是爆炸序列的起点。
参考文献
“起爆剂”是一个与爆炸物相关的术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解释:
起爆剂指能够通过较小的外部能量(如摩擦、撞击、电火花等)触发爆炸的物质或装置。它通常用于引燃火药或引爆更稳定的炸药(如猛炸药)。例如,在雷管中,起爆剂作为初始能量源,可引发主炸药的完全爆炸(参考、5)。
在法语语境中,“起爆剂”(détonateur)有时被比喻为引发重大事件的因素,例如极端主义或恐怖主义可能被称为“威胁和平的起爆剂”。
起爆剂的核心功能是作为爆炸链式反应的初始触发点,其形式包括化学物质和物理装置。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成分或安全规范,可参考专业化工材料手册或爆破技术指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