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Burdach's nucleus; nucleus Bordach's
布尔达赫氏核(Burdach's nucleus)是神经解剖学中的重要结构,中文又称"楔束核",英文对应为"Nucleus cuneatus"。该结构位于延髓背侧,具体定位在菱形窝的楔束结节深部,属于后索-内侧丘系传导路径的关键中继站。
其核心功能包括:
临床神经学研究发现,该核团损伤会导致同侧上肢位置觉和振动觉减退,可能引发感觉性共济失调(《临床神经解剖学》第8版)。在比较解剖学中,其发育程度与物种的精细运动能力呈正相关,人类因其复杂的手部功能而具有高度分化的结构特征。
该术语得名于19世纪德国解剖学家Karl Friedrich Burdach,他在1826年发表的《生理学手册》中首次系统描述了后索核团的功能分区(《神经科学史》牛津大学出版社)。现代影像学研究显示,该核团在功能性MRI中可被BOLD信号精确定位,为临床诊断提供可视化依据。
布尔达赫氏核(Burdach's nucleus)是神经解剖学中的一个重要结构,具体解释如下:
布尔达赫氏核是位于延髓(脑干下部)的神经核团,属于楔束(脊髓后索的神经纤维束)的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为Burdach's nucleus,也可直接译为“楔束核”(cuneate nucleus)。该结构以19世纪德国解剖学家卡尔·弗里德里希·布尔达赫(Karl Friedrich Burdach)的姓氏命名。
该核团若受损,可能导致同侧上半身的精细触觉、振动觉和本体感觉障碍,例如无法感知物体纹理或肢体运动状态。
如需进一步了解解剖学细节或相关疾病机制,可参考权威医学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