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lobi medius prostatae; prostatae isthmus
前列腺峡(prostatic isthmus)是男性生殖系统中位于前列腺中部的一个解剖结构,指连接前列腺左叶与右叶的狭窄区域。该结构在尿道和膀胱颈交界处形成,厚度约0.5-1.5厘米,是前列腺外科手术(如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的重要解剖标志。
从组织学角度,前列腺峡主要由纤维肌性组织构成,包含少量腺体成分。其毗邻结构包括尿道括约肌和膀胱三角区,因此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中需谨慎操作以避免术后尿失禁。影像学检查中,前列腺峡在MRI横断面T2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带,可作为定位前列腺癌病灶的参考标志。
根据《坎贝尔泌尿外科学》的临床解剖学描述,该结构在不同年龄存在形态学差异:青年男性呈薄带状,老年男性因腺体增生可能增厚至3厘米以上。这一特征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值存在潜在相关性。
关于“前列腺峡”这一术语,目前可查询到的公开医学资料中并未明确提及该结构的详细定义。不过,结合解剖学常识和类似术语的命名逻辑,可尝试进行以下解释:
可能的解剖位置
前列腺是男性生殖系统的腺体,位于膀胱下方、直肠前方。若存在“前列腺峡”,可能指代前列腺内部或周围连接不同部位的狭窄区域。例如:
需注意的说明
“峡”在解剖学中通常指连接两个较大结构的狭窄部分(如子宫峡)。但“前列腺峡”并非标准解剖学术语,可能属于非正式表述或特定文献中的用法。建议在专业医学教材或泌尿科文献中进一步核实。
由于现有搜索结果未提供直接依据,以上解释基于解剖学逻辑推断。如需准确信息,请咨询临床医生或参考《格氏解剖学》等权威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