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Mlicrococcus rhodococcus
rose; rosebush
【医】 Rhodnius prolixus; rosa; Rosa multiflora Thunb.; rose
color; expression; hue; kind; quality; scene; woman's looks
【医】 chrom-; chromato-; chromo-; color
【医】 micrococcus
蔷薇色细球菌(学名:Micrococcus roseus)是微球菌科(Micrococcaceae)中的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其名称源于拉丁语"roseus"(意为玫瑰色)。该菌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粉红色至淡红色菌落而得名,菌体呈球形,直径约0.5-3.5微米,常以四联或成簇形式存在。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C,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及哺乳动物皮肤表面。该菌具有过氧化氢酶活性,可利用葡萄糖、甘露醇等多种碳源,但对高盐环境敏感。
在生物医学领域,蔷薇色细球菌被证实可产生类胡萝卜素类色素,具有抗氧化特性。最新研究发现其基因组中含有多组抗生素抗性基因,可能与临床耐药性传播相关。作为条件致病菌,该菌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可能引发机会性感染,但致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参考来源:
“蔷薇色细球菌”这一名称可能涉及微生物分类学中的特定菌种,但需注意该名称可能存在翻译或分类学上的调整。以下是综合解析:
基本特征
若指代的是呈现蔷薇色(粉红/玫瑰色)的球菌,最接近的可能是玫瑰色微球菌(Micrococcus roseus),属于革兰氏阳性、好氧细菌。其菌落常呈粉红色,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及哺乳动物皮肤表面。
分类与致病性
该菌传统归类于微球菌属(Micrococcus),但近年分类学可能将其调整至Kocuria属。通常为条件致病菌,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可能引发皮肤或软组织感染,但致病性较弱。
生态与用途
在自然界中参与有机物分解,部分菌株因产色素特性被用于工业色素生产或环境监测研究。其色素成分可能包含类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特性。
名称辨析
“细球菌”一般指直径较小的球菌(0.5-2μm),需与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区分。后者常呈葡萄串状排列且致病性更强,而微球菌多呈四联或成对排列。
建议:在学术研究中应优先使用拉丁学名(如Micrococcus roseus)以避免歧义,并查阅最新版《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或NCBI Taxonomy数据库确认分类地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