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立克次氏体英文解释翻译、普氏立克次氏体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muricola prowazekii; Rickettsia exanthematotyphi
分词翻译:
普的英语翻译:
general; universal
氏的英语翻译:
family name; surname
立克次氏体的英语翻译:
【医】 Rickett's organism; Ricketts' organism; rickettsia
专业解析
普氏立克次氏体(英文:Rickettsia prowazekii)是一种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它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的病原体。该名称具有特定的词源学和微生物学含义:
-
命名来源:
- “普氏”:指捷克科学家斯坦尼斯劳·冯·普劳沃泽克(Stanislaus von Prowazek, 1875-1915)。他与德国科学家霍华德·泰勒·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 1871-1910)共同研究斑疹伤寒,并在研究中不幸感染去世。为纪念他们的贡献,这类病原体被命名为“立克次氏体属”(Rickettsia),而该特定种则以普劳沃泽克的名字命名(prowazekii)。
- “立克次氏体”:即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的中文译名,源自该属的创立者立克次(Ricketts)。该属微生物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如专性细胞内寄生、通过节肢动物传播)。
-
微生物学特征:
- 形态微小,呈多形性(球杆状或短杆状)。
- 专性细胞内寄生,主要在宿主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质内繁殖。
- 其生长繁殖依赖于宿主细胞提供的能量(ATP)和营养,具有“能量寄生”的特点。
- 主要通过人虱(Pediculus humanus corporis)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人虱叮咬患者后吸入病原体,病原体在虱肠上皮细胞繁殖并随虱粪排出。当虱叮咬另一人时,虱粪中的病原体可通过抓破的皮肤伤口或黏膜侵入人体。
-
所致疾病:
- 是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的病原体。这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特征为持续高热、剧烈头痛、皮疹(通常在发热后4-7天出现,初为粉红色斑疹,后可变为瘀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等。在卫生条件差、人群拥挤(如战争、灾荒)时易爆发流行,历史上曾造成大规模死亡。
- 该病原体还与布里尔-津瑟病(Brill-Zinsser disease)有关,即复发性斑疹伤寒,是初次感染后病原体潜伏体内多年后的再激活。
-
重要性:
- 作为重要的生物安全三级(BSL-3)病原体,普氏立克次氏体因其高致病性、可通过气溶胶传播(实验室风险)以及对公共卫生的潜在威胁而受到关注。
- 尽管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有效抗生素(如多西环素)的应用,大规模流行已罕见,但在特定条件下(如难民营)仍有局部暴发的风险。对它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立克次体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控。
参考资料: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Rickettsia prowazekii - Epidemiology & Risk Factors. https://www.cdc.gov/typhus/epidemic/index.html (Accessed July 31, 2025).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 Vector-borne diseases information sheet.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vector-borne-diseases (Accessed July 31, 2025).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NIAID). Rickettsial Diseases. https://www.niaid.nih.gov/diseases-conditions/rickettsial-diseases (Accessed July 31, 2025).
-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ASM) - Microbe Library: Rickettsia prowazekii. https://www.asm.org/Articles/2020/July/Rickettsia-prowazekii-and-Epidemic-Typhus (Accessed July 31, 2025).
- 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 (PHAC) - Pathogen Safety Data Sheet: Rickettsia prowazekii. https://www.canada.ca/en/public-health/services/laboratory-biosafety-biosecurity/pathogen-safety-data-sheets-risk-assessment/rickettsia-prowazekii.html (Accessed July 31, 2025).
网络扩展解释
普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prowazekii)是一种严格细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属于立克次体目。以下从多个维度综合解释其特性:
1.定义与发现背景
- 定义:普氏立克次氏体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的主要病原体。它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但更接近细菌,具有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
- 命名由来:为纪念首次发现斑疹伤寒病原体的美国病理学家霍华德·泰勒·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和因研究该病牺牲的捷克科学家普若瓦帅克(von Prowazek),于1916年命名。
2.生物学特征
- 形态与结构:短杆状,大小约0.8–2.0 μm×0.3–0.6 μm,可单在或呈短链排列;含RNA和DNA两种核酸,细胞壁由脂多糖及蛋白质构成。
- 培养特性:需在宿主细胞质内寄生,常用鸡胚、豚鼠睾丸或家兔眼前房培养。
- 抵抗力: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但在干燥、低温环境中可存活数月。
3.致病性与临床表现
-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体虱传播。虱叮咬患者后,病原体在虱肠上皮细胞内繁殖,通过虱粪污染皮肤伤口或黏膜感染人体。
- 发病机制:感染后潜伏期约10–14天,病原体侵入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引发全身炎症反应。
- 典型症状:骤起高热、剧烈头痛、肌肉痛,4–7天后出现全身斑丘疹(严重者为出血性皮疹),可伴神经系统损害(如意识障碍)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4.流行病学与防治
- 流行特点:多见于卫生条件差、人口密集地区,战争或灾害时易暴发。
- 治疗: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和氯霉素为首选抗生素。
- 预防:改善卫生条件、灭虱,尚无有效疫苗。
5.与其他立克次体的区别
普氏立克次氏体与莫氏立克次体(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主要区别在于传播媒介(前者为体虱,后者为鼠蚤)及储存宿主(人类是普氏立克次氏体的主要宿主)。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分子机制或流行病学数据,可参考来源、4、5、7等。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