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Bacillus tetanomorphus; Clostridium tetanomorphum
破伤风形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tetani)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芽胞杆菌,属于梭菌属。其拉丁学名中"tetanus"源于希腊语"τέτανος"(僵直),直观描述了该菌引发的典型肌肉强直症状。该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于土壤、动物肠道及腐败有机物中,其芽胞形态呈鼓槌状特征,可在恶劣环境中存活数年。
该病原体的致病性主要依赖于其分泌的神经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该毒素通过外周神经逆行运输至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地阻断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导致肌肉持续性收缩。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临床研究数据,未经治疗的破伤风患者死亡率可达30%-50%,尤其对新生儿构成严重威胁。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主动免疫接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含破伤风类毒素的联合疫苗(如DTaP/Tdap)。《柳叶刀》全球疫苗覆盖研究显示,系统接种可使破伤风发病率降低96%以上。对于污染伤口的暴露后预防,及时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可有效中和游离毒素。
“破伤风形梭状芽胞杆菌”的正确名称应为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tetani),是引起破伤风的病原菌。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分类学地位
该菌属于梭菌属(Clostridium),为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杆菌。
形态特点
感染条件
破伤风梭菌芽孢广泛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粪便中,通过污染伤口侵入人体。缺氧环境(如深而窄的伤口、坏死组织)是其繁殖的关键条件。
毒素作用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角弓反张、全身肌肉强直,重症患者可因呼吸衰竭死亡,病死率高达30%~50%。
预防
治疗
破伤风梭菌属于梭菌属中神经毒性致病菌,而其他成员如产气荚膜梭菌(致气性坏疽)、肉毒梭菌(致食物中毒)等主要通过组织毒素或肠毒素致病。
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是一种严格厌氧的芽孢杆菌,其芽孢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通过伤口感染后释放强效神经毒素致病。及时清创、免疫接种和抗毒素治疗是防控关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