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cortical psychic blindness
皮质精神性盲(Cortical Psychic Blindness)是一种由大脑枕叶皮质损伤引起的视觉感知障碍,患者虽保留基本视力功能,但丧失对视觉信息的识别和解释能力。该术语在神经学领域通常与Anton综合征相关联,表现为患者否认自身失明并虚构视觉体验。
从病理机制分析,皮质精神性盲主要因双侧枕叶初级视觉皮质(V1区)或相关联合皮质受损,导致视觉信号无法传递至高级认知处理区域。患者视网膜至外侧膝状体的神经通路完整,但无法形成有意义的视觉认知,这种现象被称为"盲视"(blindsight)。
临床表现包括:
诊断依据主要来自神经影像学检查(如MRI显示枕叶病灶)和神经心理学评估。治疗以原发病管理为主,部分病例可通过视觉康复训练改善功能。权威医学文献指出,该症状常见于脑卒中、缺氧性脑损伤或脑炎后遗症(来源: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
相关研究进展可参考《神经病学前沿》(Frontiers in Neurology)关于视觉皮质可塑性的论述,以及《柳叶刀神经学》对后天性脑损伤康复方案的临床指南。
“皮质精神性盲”这一表述可能存在混淆。根据医学定义,“皮质盲”和“精神性盲”(即视觉失认症)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需分别解释:
定义:由大脑枕叶皮质(视觉中枢)病变引起的完全性视力丧失,但眼球结构及视神经正常。
病因:
定义:属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能看见物体,但无法识别或理解其意义(如无法辨认熟悉的物品或人脸)。
病因:
特征 | 皮质盲 | 精神性盲 |
---|---|---|
视觉功能 | 完全丧失 | 保留,但无法识别/理解 |
病变部位 | 枕叶皮质 | 颞叶、顶叶等联合区 |
瞳孔反射 | 正常 | 正常 |
患者自述 | “看不见” | “看得见但不认识” |
用户提到的“皮质精神性盲”可能是对两种疾病的误合。实际临床中需通过神经影像学(如MRI)和认知测试明确诊断。若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区分病因并针对性治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