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级存取时间英文解释翻译、平均分级存取时间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计】 average hierarchy access time
分词翻译:
平均的英语翻译:
average; counterpoise; equilibration; evenness
【医】 Av.; average
【经】 avg.
分级的英语翻译:
classify; grade
【计】 outline
【化】 classification; fractionation
【经】 grading; scale
存取时间的英语翻译:
access time
【计】 store access time
专业解析
平均分级存取时间(Average Hierarchical Access Time)是计算机存储系统中的性能指标,用于量化多级存储架构中数据访问效率。该术语由"分级存储"和"平均存取时间"两个核心概念构成,其中"分级"指代由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磁盘等不同层级组成的存储体系。
根据《计算机体系结构:量化研究方法》的定义,其数学表达式为:
$$
AHAT = sum_{i=1}^{n} (P_i times T_i)
$$
其中$P_i$表示在第i级存储命中概率,$T_i$为该级存储访问延时,n为存储层级总数。该公式体现了存储系统的层次化特征,要求综合考量各级存储的命中率和延迟参数。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在存储系统白皮书中指出,该指标的实际应用包含三个关键维度:
- 空间局部性优化:通过数据预取技术提升高速缓存命中率
- 时间局部性管理:采用LRU等置换算法维持热点数据可及性
- 存储介质协同:协调DRAM与SSD等异质存储介质的I/O调度
该指标在云计算领域尤为重要,AWS技术文档显示其对象存储服务通过动态分级策略,将冷热数据分别迁移至S3 Standard和Glacier存储类,实现整体存取时间降低38%的实际效果。中国计算机学会存储专委会的年度报告也证实,采用智能分级策略的存储系统较传统架构可提升23%的I/O吞吐量。
网络扩展解释
平均分级存取时间(Average Hierarchy Access Time)是计算机存储系统中的术语,主要用于衡量多级存储结构(如缓存、内存、磁盘等层级)中数据访问效率的综合指标。其核心含义是不同存储层级的访问时间加权平均值,需结合各层级的访问频率和响应速度进行计算。
以下是关键要点解析:
1.分级存储结构背景
- 计算机系统通常采用分层存储设计(如L1缓存、内存、SSD、机械硬盘等),不同层级的存储介质速度和容量不同。
- 高频访问数据存放在高速层级(如缓存),低频数据存放在低速层级(如硬盘),以平衡性能与成本。
2.时间构成
- 单级存取时间:参考传统存储设备的平均存取时间,通常包括:
- 寻道时间:磁头移动到目标磁道的时间(机械硬盘约8-12ms)。
- 旋转延迟:盘片旋转到目标扇区的时间(如7200转硬盘平均约4.17ms)。
- 传输时间:数据从存储介质传输到控制器的时间。
- 公式:单级存取时间 = 寻道时间 + 旋转延迟 + 传输时间。
3.分级存取时间的计算
- 若系统包含多级存储(如缓存命中率90%,访问时间1ns;内存命中率9%,访问时间100ns;硬盘1%,访问时间10ms),则:
$$
text{平均分级存取时间} = (0.9 times 1) + (0.09 times 100) + (0.01 times 10,000) , text{ns}
$$
- 实际计算需根据各级命中率和对应访问时间加权求和。
4.应用场景
- 优化存储性能:通过分析分级存取时间,可调整数据分布策略(如提升缓存命中率)以降低整体延迟。
- 硬件设计参考:帮助评估不同存储层级组合的效率,例如SSD与机械硬盘的混合存储方案。
5.与其他术语的区别
- 平均访问时间:通常指单一存储设备(如硬盘)的存取时间,不涉及多级结构。
- 内存存取时间:特指RAM完成一次数据读写的耗时(纳秒级)。
“平均分级存取时间”强调在多级存储体系下的综合性能评估,需结合层级命中率和单级速度计算。实际应用中,优化该指标可显著提升系统整体响应速度。如需进一步了解存储层级设计,可参考计算机体系结构相关文献。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