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Pirogoff's angle
hull; husk; leather; naughty; peel; skin; surface; tegument
【医】 commune integumentum; Cort.; cortex; cortices; cutis; derm; derma-
dermat-; dermato-; dermo; integument; integumentum; skin
catch birds with a net; collect; display; net; sift; silk
【经】 gross
fruit; really; resolute; sure enough
goodman; husband; sister-in-law
family name; surname
corner; angle; cape; contend; horn; wrestle; role
【医】 angle; anguli; angulus; Broca's angle; cornu; cornua; gonio-; horn
皮罗果夫氏角(Pirogov's Angle),又称颈内静脉三角或锁骨上小窝,是颈部的一个重要解剖学标志。该结构由俄国著名外科医生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皮罗果夫(Nikolai Ivanovich Pirogov)首次描述并应用于临床,故以其名字命名。
皮罗果夫氏角位于颈根部,具体由以下边界围成:
此三角区域深面覆盖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和锁骨下静脉(Subclavian Vein)汇合处,是临床穿刺的关键定位点。
皮罗果夫氏角是颈内静脉穿刺术的首选进针点。因其位置表浅且毗邻静脉汇合部,穿刺成功率高,可减少气胸等并发症风险。
在颈部淋巴结清扫、甲状腺手术等操作中,该三角是识别和保护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及膈神经的重要标志。
超声引导下穿刺常以此角为基准,辅助定位深部血管结构,提升操作精准度。
尼古拉·皮罗果夫(1810–1881)作为现代野战外科学之父,在解剖学研究中首次系统描述此三角区,并将其应用于战伤救治。他的贡献推动了临床解剖学与外科技术的结合,该术语被收录于多部权威医学词典及教材。
参考资料来源:
“皮罗果夫氏角”(Pirogoff's angle)是一个解剖学术语,以19世纪俄罗斯外科医生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皮罗果夫(Nikolay Ivanovich Pirogov)命名。以下是综合解释:
基本定义
该术语指人体颈部或下颌区域的特定解剖角度,常用于描述手术切口定位或局部结构关系。具体位置需结合临床解剖图谱确认。
命名背景
皮罗果夫是近代外科先驱,首创多种手术方法。该角的命名可能与其在颌面外科或颈部解剖学的研究相关,但现有资料未明确描述其具体测量方式。
临床应用
在医学文献中,该术语可能涉及以下领域:
补充说明
由于当前可查资料有限(仅检索到翻译对照),建议通过《格氏解剖学》等权威教材或PubMed医学数据库获取更精准的解剖学定义和图示。
注:若需手术相关具体数据,请咨询专业外科医师并参考最新版解剖学指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