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blastokinesis
embryo
【医】 blasto-; embryo; embryon; germ
act; move; stir; use
【医】 kino-
胚动(pēi dòng)在汉英词典中的释义指胚胎在母体内的早期活动,对应英文术语为embryonic movement(拉丁文:motus embryonis)。该词属医学与胚胎学专业词汇,特指受精卵发育至胎儿形态前,胚胎组织自发的、初级的肌肉或神经反射性活动。以下是详细解析:
胚动指胚胎发育过程中(通常为妊娠第5-8周)出现的微弱肢体或躯干活动。此类运动由胚胎神经管初步分化出的运动神经元触发,表现为无意识的肌肉收缩,如轻微抽动或屈伸。其意义在于:
专业区分:
- 胚动(embryonic movement):孕早期(≤10周),胚胎尺寸<3cm,动作微弱不可感知。
- 胎动(fetal movement):孕中期(≥16周),胎儿主动运动,母体可察觉。
《英汉医学词典》(人民卫生出版社)
定义胚动为 "the earliest spontaneous movements of an embryo, occurring b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voluntary motor control"(胚胎在自主运动控制形成前的自发活动),强调其无意识性。
《人类胚胎学》(Larsen著)
指出胚动始于妊娠第7周,由脑干及脊髓初级反射弧介导,是生存筛选机制的一部分——异常运动可能预示神经管缺陷。
现代技术(如高频超声)可观测胚动细节:
“胚动”是生物学中的专业术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两种相关解释:
指昆虫胚胎发育时胚体的特殊移动形式,分为两种类型:
胚体上升(反向移动,anatrepsis)
胚体从卵的腹面向背面倒退移动,常见于不全变态昆虫(如蝗虫、蟋蟀)。这类昆虫胚胎体积较小,在发育早期通过反向移动调整位置以适应卵内空间。
胚体下降(顺向移动,katatrepsis)
胚体完成反向移动后,再向卵的腹面顺向移动,最终定位到适合后续发育的位置。这一过程与胚胎器官的形成密切相关。
“胚动物门”也被称为囊胚样动物门,属于中生动物门的一个分支。由于该类群(如菱形虫)结构简单(仅20-30个细胞组成),且与其他中生动物差异显著,学界将其独立划分为门级分类单元。
注:日常讨论中“胚动”多指第一种昆虫胚胎移动现象,第二种分类学用法相对罕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