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口炎英文解释翻译、疱疹性口炎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aphthosa stomatitis; herpetic stomatitis; vesicular stomatitis
相关词条:
1.vesicularstomatitis 2.stomatitisherpetica
分词翻译:
疱的英语翻译:
【医】 blain; bleb; blister; vesication
疹性口炎的英语翻译:
【医】 exanthematica stomatitis
专业解析
疱疹性口炎(英文:Herpetic Stomatitis),特指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 初次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急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和儿童。其核心特征为口腔黏膜(包括牙龈、舌、颊、腭等部位)出现成簇的小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疼痛性浅表溃疡,常伴有发热、烦躁、拒食、局部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关键医学特征与解释:
-
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 病原体为人类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
-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亲吻患儿、共用餐具或接触含有病毒的唾液。病毒可存在于无症状感染者的唾液中。
-
典型临床表现:
- 前驱期: 突发高热(可达38-40°C)、烦躁不安、头痛、咽喉痛、食欲不振、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持续1-2天。
- 疱疹期: 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随后出现成簇的针头大小透明水疱,多见于牙龈、舌缘、唇内侧及颊黏膜。水疱壁薄易破。
- 溃疡期: 水疱破溃后融合形成表浅、边界清晰、疼痛剧烈的溃疡或糜烂面,表面覆盖黄白色假膜。牙龈红肿明显,易出血。口周皮肤也可受累。此期患儿因疼痛剧烈而拒食、流涎明显。
- 愈合期: 溃疡逐渐愈合,疼痛减轻,体温恢复正常,病程约7-14天。病毒可潜伏于神经节,日后可能复发(常表现为唇疱疹)。
-
易感人群与诊断:
- 主要发生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3岁为高发年龄段。成人多为复发感染。
- 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腔成簇小水疱/溃疡、牙龈炎)。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培养、PCR检测病毒DNA、血清抗体检测)可辅助确诊,但临床通常非必需。
-
治疗与护理:
- 抗病毒治疗: 在发病早期(出现水疱48-72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严重病例或免疫功能低下者需系统用药。
- 对症支持治疗:
- 退热镇痛: 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缓解发热和疼痛。
- 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温漱口水(如生理盐水)或专用口腔护理液清洁口腔,减轻疼痛和预防继发感染。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 补液与营养: 鼓励多饮水,提供温凉流质或软食,保证足够液体和营养摄入,防止脱水。
- 预防: 避免接触患者唾液及疱疹液,不共用食具、毛巾等。注意手卫生。
重要提示: 疱疹性口炎具有自限性,但因其疼痛剧烈影响进食,易导致脱水,尤其婴幼儿需密切观察。若患儿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或出现脱水迹象,应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来源:
-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 - 单纯疱疹病毒信息页
- 世界卫生组织 (WHO) - 疱疹病毒概况
-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 感染性疾病章节
- 《口腔黏膜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 病毒感染性疾病章节
- 默沙东诊疗手册 (专业版) - 口腔疱疹病毒感染
网络扩展解释
疱疹性口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引起的急性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和儿童,具有较强传染性。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定义与传播途径
疱疹性口炎主要通过飞沫、唾液、直接接触或共用物品传播。病毒可经口腔伤口或黏膜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二、病因与诱因
- 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是主要病原体。
- 免疫力下降:如疲劳、营养不良、长期患病等会削弱抵抗力,增加感染风险。
- 卫生因素:口腔卫生不良或接触患者疱疹液可能引发感染。
三、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口腔黏膜充血、水疱(易破溃形成溃疡)、剧烈疼痛,可伴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
- 病程:通常持续7-10天,部分患者可自愈,但严重时需就医。
四、治疗与护理
- 抗病毒治疗:口服或局部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
- 对症处理:退热、止痛,保持口腔清洁(如生理盐水漱口)。
- 饮食调整: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多补充水分和维生素。
五、预防措施
-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不共用餐具、毛巾等物品。
- 增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
- 儿童集体机构需加强卫生管理,及时隔离患者。
若症状持续加重或高烧不退,建议及时就医,避免继发感染。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