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abscessus siccus corneae; disciformis keratitis
盘状角膜炎(Disciform Keratitis)是一种以角膜中央基质层水肿为特征的炎症反应,属于深层角膜炎的亚型。该术语由英国眼科医师Charles Saint-Yves于1723年首次描述,临床表现为角膜中央呈现圆盘状灰白色混浊,常伴随角膜知觉减退、视力下降及眼部刺激症状。
其发病机制与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密切相关,病毒通过三叉神经潜伏感染后,可引发宿主免疫反应导致角膜基质层炎症。世界卫生组织《眼健康报告》指出,HSV性角膜炎是全球角膜盲的主要病因之一。美国眼科学会《临床指南》强调,此类患者需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发现特征性角膜内皮沉积物及基质水肿。
治疗采用分级方案:轻度病例使用局部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药物(如0.1%地塞米松+2%更昔洛韦凝胶),中重度病例需加用口服阿昔洛韦(400mg每日5次)。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建议治疗期间每2周监测眼压,预防激素性青光眼。角膜移植术适用于遗留瘢痕影响视功能的慢性病例,成功率约65-80%(《国际角膜病学杂志》2023年数据)。
盘状角膜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发的角膜基质炎症,属于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盘状角膜炎主要因病毒感染(如疱疹病毒)后,机体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角膜基质层出现圆盘状水肿和浑浊。部分患者发病可能与免疫力下降、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等因素相关。
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典型盘状水肿即可初步诊断。需与坏死性基质性角膜炎鉴别:后者有黄白色坏死灶、角膜脓肿及新生血管形成,而盘状角膜炎不伴炎性细胞浸润,且具有自限性(数周至数月可能自愈)。
采用联合用药:
避免单独使用激素类药物,可能加重病毒感染;免疫力正常者预后较好,但需定期复查角膜恢复情况。
以上信息整合自多个医疗平台,具体诊疗需遵医嘱。如需更全面内容,可参考相关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