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carbon arc lamp
char; charcoal
【医】 anthraco-; carbo; charcoal; vegetable charcoal; xylanthrax
arc
【化】 arc
【医】 arc
lamp; light
【化】 burner
【医】 burner; lamp
炭弧灯(Carbon Arc Lamp)是一种利用两根碳棒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弧放电来发光的光源装置。其工作原理基于电流通过空气间隙时形成的高温电弧,使碳棒尖端达到白炽状态并辐射出强光。该技术起源于19世纪初,由汉弗莱·戴维(Humphry Davy)于1809年首次演示,后经改进成为早期实用化电光源之一。
结构组成
主要由两根碳棒(阳极和阴极)、调节机构及电源系统构成。碳棒通常含稀土金属盐以增强亮度,工作时电极间距需精确控制以维持稳定电弧。
光学特性
电弧温度可达4000°C以上,光谱覆盖紫外至可见光范围,亮度远超同时代白炽灯。典型光效约10-20流明/瓦,适用于需要高强度的场景如探照灯、电影放映机等。
操作要求
需直流电源(或交流配限流器),启动时需碳棒接触后分离。运行中碳棒持续消耗,需自动进给机构维持电弧长度。
参考资料
碳弧灯(正确写法为“碳弧灯”,非“炭”)是一种利用碳棒电极放电发光的早期电光源。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碳弧灯通过两根纯碳电极接触通电后分离,形成电弧放电发光。其光源由两部分组成:电极白炽化产生的光和高强度电弧光。
历史背景
作为人类第一种实用电光源,碳弧灯于1870年投入使用,早期主要用于街道、剧院等公共场所照明。
工作原理
注:部分文献中可能将“碳”误写为“炭”,但标准术语为“碳弧灯”(carbon arc lamp)。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