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 plasticity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塑性"(plasticity)指固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永久形变而不破裂的能力。该术语区别于弹性变形,其核心特征为撤除外力后变形无法完全恢复。根据中国国家标准GB/T 228.1-2021《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的定义,塑性指标通常通过断后伸长率(A)和断面收缩率(Z)量化表征。
从微观机制分析,塑性变形主要源于金属晶体内部的位错滑移和孪生现象。北京科技大学《金属塑性加工学》教材指出,面心立方结构的金属(如铝、铜)通常展现出更优异的塑性性能,而体心立方结构材料(如钨)的塑性受温度影响显著。工程实践中,塑性参数对材料成型工艺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例如汽车覆盖件冲压要求钢板具备不低于35%的延伸率。
材料塑性受多重因素制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2023年研究报告表明,晶粒细化至纳米级别可使镁合金塑性提升200%,但超过临界尺寸后出现反Hall-Petch效应。美国ASTM E8/E8M-22标准则规范了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塑性测试方法,特别强调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m值)对超塑性材料评估的重要性。
塑性是指材料或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永久变形而不破裂的能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塑性是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指标,表现为当外力超过材料的弹性极限后,能够保留不可逆的形变。例如,金属被锻压成特定形状后无法恢复原状,即体现了塑性。
总结来说,塑性决定了材料是否适合锻造、冲压等加工工艺,是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的关键参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