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Bacaeroides fusiformis
梭状拟杆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是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杆菌属的代表物种,其拉丁学名在2016年经国际原核生物命名委员会重新分类确认。该菌因在培养基中呈现梭形杆状而得名,其直径约0.5-1.9微米,长度可达6微米,具有端生芽孢形成的典型特征。
在临床医学领域,梭状拟杆菌是医院获得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其毒素A(TcdA)和毒素B(TcdB)通过糖基化宿主细胞Rho蛋白引发伪膜性肠炎。基因组学研究显示其携带19kb的致病性基因座(PaLoc),包含tcdA和tcdB等关键毒力因子。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该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具有显著耐药性,北美地区RT027型菌株的死亡率可达5-15%。目前粪便微生物移植(FMT)被证实能有效恢复肠道菌群平衡,治愈率达90%以上。
梭状拟杆菌这一名称可能存在术语混淆,需结合微生物分类学进行澄清:
1. 分类学辨析 微生物学中存在两个易混淆的类群:
2. 梭杆菌属特征 若用户实际指代梭杆菌属,其核心特征包括:
3. 临床意义 梭杆菌属中的某些菌种(如具核梭杆菌)与口腔感染、肠道炎症及肿瘤发展相关,其致病机制涉及生物膜形成和免疫调节异常()。
注意:若需进一步区分具体菌种或获取最新研究进展,建议查阅微生物学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