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鼠疫杆菌(英文:Yersinia pestis)是引起鼠疫(Plague)的病原菌,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耶尔森菌属(Yersinia)。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微生物学特征
鼠疫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Gram-negative)短杆菌,无芽孢,可呈多形性(如球杆状)。在陈旧培养物或含3% NaCl的培养基中易显示两极浓染特性。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其毒力与多种抗原和毒素相关,如荚膜抗原(F1抗原)、V/W抗原、鼠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等。
致病性与疾病类型
主要通过染疫跳蚤叮咬或接触感染动物(如鼠类)传播给人类,引发三种临床类型:
历史与流行病学意义
鼠疫杆菌是导致人类历史上三次大流行(如14世纪“黑死病”)的元凶,曾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现今全球每年仍有散发病例,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及美洲部分地区的自然疫源地。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需严格防控的再发传染病之一。
防治与公共卫生
早期应用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可有效治疗。预防措施包括灭鼠、防蚤、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尸体及接种疫苗(有限保护作用)。肺鼠疫患者需严格隔离以防止呼吸道传播。
权威来源参考:
鼠疫杆菌(学名:Yersinia pestis)是一种引发鼠疫的病原体,属于肠杆菌科耶尔森氏菌属。以下从多个维度综合解释其特征及危害:
分类与形态
鼠疫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新分离菌株两端浓染,具有荚膜结构。在显微镜下呈卵圆形或短链状排列,需在含动物血的培养基中生长,适宜温度为28-30℃。
致病性
其毒素可破坏细胞壁完整性,导致组织器官出血坏死,并能在宿主体内快速繁殖扩散,引发败血症、肺炎等全身性感染。
主要传播媒介
通过鼠蚤叮咬传播(腺鼠疫),或直接接触感染动物(如土拨鼠、啮齿类)的血液、组织。
人际传播
肺鼠疫患者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他人,形成“人传人”链式传播,具有极高传染性。
治疗
早期使用链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有效,延迟治疗可导致60%以上死亡率。
预防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尤其是啮齿类),疫区需防蚤叮咬。鼠疫杆菌对高温和常用消毒剂敏感,55℃加热15分钟或日光直射4-5小时即可灭活。
鼠疫曾引发三次全球大流行(如“黑死病”),现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尽管现代医学可有效控制,但自然疫源地仍存在潜在风险。
如需进一步了解传播机制或流行病学数据,可参考权威医学文献或疾控中心指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