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汉英词典视角下,"顺反子"(cistron)是一个分子遗传学核心术语,指代遗传物质中编码特定多肽链的最小功能单位。其概念内涵与英文术语"cistron"完全对应,是理解基因结构与功能演化的关键。以下是详细解释:
汉英对应
"顺反子"是英文"cistron"的标准汉译,由"顺式"(cis)和"反式"(trans)构词而来,源于经典互补测验(cis-trans test)。该测验通过比较突变位点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同侧为顺式,异侧为反式)判定功能单位。若两个突变在反式构型下无法互补,则属于同一顺反子(即同一功能基因)。
功能本质
顺反子定义为编码单一多肽链的DNA序列,包含启动子、编码区及终止子等元件。例如,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中的lacZ、lacY、lacA即为三个独立顺反子,分别表达β-半乳糖苷酶、透性酶和转乙酰酶。
历史背景
顺反子概念由美国遗传学家Seymour Benzer于1957年提出(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他通过T4噬菌体rII基因精细作图实验,首次证明基因内部存在可发生重组的亚单位,颠覆了"基因不可分割"的传统观点。
与现代基因术语的关系
"顺反子:通过顺反测验确定的遗传功能单位,通常等同于一个基因。"
"Cistron refers to a segment of DNA encoding a polypeptide, serving as the molecular definition of a gene."
"顺反子"是遗传信息传递的核心功能单元,其汉英术语的统一性体现了跨语言科学交流的精准性。现代基因组学虽更多使用"基因"表述,但顺反子仍为理解基因本质的基础概念。
顺反子(cistron)是分子生物学中描述基因功能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定义与功能如下:
顺反子即结构基因,是决定一条多肽链合成的遗传功能单位。它由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本泽(Benzer)于1955年通过研究噬菌体T4的rII区基因提出,揭示了基因内部的精细结构。
顺反子强调基因作为功能单位的完整性,其提出深化了对遗传物质作用机制的理解。尽管现代研究更常用“基因”或“外显子”等术语,顺反子仍为经典遗传学分析的重要概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