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water dressing
Adam's ale; Adam's wine; liquid; water
【化】 water
【医】 a.; Aq.; aqua; aquae; eau; hydr-; hydro-; hydrogen monoxide; water
【经】 water
【医】 compress
水罨(shuǐ yǎn)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术语,指利用水浸湿的布巾或药物敷料覆盖于体表特定部位,以达到物理降温、消肿止痛或促进局部循环的治疗目的。该疗法在传统医学中常归类于"冷敷法"或"湿热敷法"范畴。
从汉英词典角度解析,水罨对应的英文翻译为"water compress"或"hydropathic compress",《汉英中医辞典》将其定义为:"the application of water-soaked cloths to body surfaces for therapeutic purposes"(来源:《汉英中医辞典》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应用包含三个核心要素:
适应症涵盖外伤科(跌打肿痛)、内科(高热不退)及皮肤科(湿疹瘙痒)等病症。现代研究显示,水罨疗法通过刺激皮肤冷热感受器,可调节局部前列腺素水平和神经传导速度,这与《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刊载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一致。
注意事项包括:开放性伤口禁用冷敷,糖尿病患者慎用热敷,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皮肤反应。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指南指出,该方法在疼痛管理方面具有辅助疗效(来源: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14-2023)。
“水罨”是一个中医术语,由“水”和“罨”组合而成。其中:
应用场景:常见于中医外治或家庭护理,如跌打损伤初期冷敷减少内出血,后期热敷促进恢复。需注意根据症状选择冷热,避免冻伤或烫伤皮肤。
由于未搜索到具体文献,以上解释基于“罨”的通用含义及中医外治法的常规操作推断。若涉及具体医学操作,建议咨询专业医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