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hydrodiuresis
Adam's ale; Adam's wine; liquid; water
【化】 water
【医】 a.; Aq.; aqua; aquae; eau; hydr-; hydro-; hydrogen monoxide; water
【经】 water
【医】 diureses; diuresis; hyperdiuresis; polyuria; urorrhagia
在中医理论中,"水性多尿"属于水液代谢异常的病理表现,对应的英文可译为"Water Metabolism Disorder with Polyuria"。该术语可分解为两部分:
"水性"(Water Metabolism) 指体内津液输布失调的状态,主要涉及脾、肺、肾三脏功能异常。脾失健运则水湿停滞,肺失宣降则水道不通,肾阳不足则气化无权。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黄帝内经》解读)。
"多尿"(Polyuria) 表现为小便频数而清长,昼夜排尿总量超过2500ml。常见于消渴病(糖尿病)、尿崩症等疾病。现代医学认为这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有关,而中医归因为肾关不固,《金匮要略》记载"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金匮要略译释》)。
该证候的治疗以温阳化气、固摄肾关为原则,代表方剂包括金匮肾气丸、五苓散等。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分类(ICD-11)将此类病症归类于"SD70 津液病证"(来源:WHO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
“水性多尿”通常指因短时间内摄入大量水分导致的排尿量显著增加,属于生理性多尿的一种表现。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概念
多尿的标准是24小时尿量超过2500毫升()。而“水性多尿”特指因饮水过多或摄入高水分食物(如西瓜、汤类)引发的尿量增多,属于正常生理反应,无需治疗()。
生理机制
大量饮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渗透压降低,抑制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导致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生成增加。这一过程称为“水利尿”()。
生理性原因
仅因水分摄入过量引起,排尿时无疼痛、血尿等异常症状,减少饮水后尿量可自行恢复()。
病理性原因
若多尿伴随口渴、消瘦、多食等症状,可能与糖尿病(血糖升高导致渗透性利尿)或尿崩症(ADH分泌不足)有关;若合并排尿困难、尿痛,则需警惕泌尿系统感染或结石()。
总结来说,“水性多尿”是身体对过量水分的自然调节反应,但需注意与疾病相关的多尿区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