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双膜理论英文解释翻译、双膜理论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化】 double-film theory; tow-film theory; two-film theory

分词翻译:

双的英语翻译:

both; double; even; twin; two; twofold
【化】 dyad
【医】 amb-; ambi-; ambo-; bi-; bis-; di-; diplo-; par

膜理论的英语翻译:

【化】 film theory

专业解析

双膜理论(Two-Film Theory)是描述气液两相间传质过程的基础模型,由美国化学家刘易斯(W. K. Lewis)和惠特曼(W. G. Whitman)于1923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在气液接触界面两侧存在两个停滞的薄膜层,传质阻力主要集中于这两层膜内,且膜外流体的湍流作用使得主体浓度均匀。

核心要点

  1. 双膜结构

    气液两相界面各存在一个虚拟的停滞膜(气相膜与液相膜),膜内传质仅通过分子扩散实现,膜外则通过对流扩散完成。这一假设简化了复杂的湍流传质过程。

  2. 稳态传质与阻力分配

    理论假设传质达到稳态,总传质阻力为两膜阻力之和。传质速率方程为: $$ N_A = frac{1}{frac{1}{kG} + frac{H}{kL}} cdot (P{A,G} - H C{A,L}) $$ 其中$k_G$和$k_L$分别为气膜、液膜传质系数,$H$为亨利常数。

  3. 应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溶解度较低的气体吸收过程,如水中氧气的解吸。在化工分离工程、环境工程的气体净化领域有重要指导意义,常作为填料塔设计的理论基础。

局限性与发展

双膜理论因忽略界面湍流和表面更新效应,对高溶解度体系预测存在偏差。后续学者提出溶质渗透理论(Higbie, 1935)和表面更新理论(Danckwerts, 1951)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1. 《化工原理》(谭天恩,化学工业出版社)
  2. 《Unit Operation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McCabe & Smith)
  3. 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AIChE)传质专题报告
  4.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1923年原始论文

网络扩展解释

双膜理论是描述气液两相界面传质过程的经典理论,由惠特曼(W.G. Whitman)和刘易斯(L.K. Lewis)于1923年提出。它主要用于解释气体吸收、液体吸收等过程中的传质机理,在化学工程、环境科学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核心观点

  1. 相界面与双膜结构
    在气液接触界面两侧,存在两个极薄的滞流膜层(气膜和液膜)。即使流体主体处于湍流状态,膜内仍以分子扩散为主,传质阻力集中于此。

  2. 传质过程

    • 气相中的吸收质需依次通过气膜、相界面、液膜才能进入液相主体。
    • 相界面处气液两相瞬间达到平衡,此处传质阻力可忽略。
  3. 主体区特性
    膜外的气液主体区因湍流混合均匀,不存在浓度梯度,传质阻力可忽略。

应用与局限性

补充说明

该理论与生物学中的“双膜理论”(如细胞膜结构)不同,后者属于生物学领域的概念。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