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balanced
【经】 payments disequilibrium; payments imbalance
收支不平衡(shōu zhī bù píng héng)是经济学中描述资金流动状态的核心术语,指一个经济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收入与支出不匹配的现象。其汉英词典对应词为"income and expenditure imbalance",词性为名词短语,常见于政府财政报告、企业财务分析及国际贸易研究领域。
从汉语构词角度,"收支"由"收入"(shōurù)和"支出"(zhīchū)两个动宾结构复合而成,"不平衡"(bù píng héng)则通过否定前缀强调失衡状态。英语对应词"imbalance"源自拉丁语"in-"(否定)与"bilanx"(天平),完整传递了汉语原词的内在逻辑。《牛津汉英大词典》(第3版)将其列为财政领域高频术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23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收支不平衡可分为结构性失衡(年收入持续低于必要支出)和周期性失衡(短期市场波动导致)两种形态。中国财政部《2024年第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偿还压力是当前主要失衡诱因。
此术语在《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二版)中被标注为B2级学术词汇,属于经济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概念。世界银行《全球发展指标》数据库显示,过去十年间涉及该术语的英文文献引用量增长达137%。
收支不平衡是指收入与支出不相等的情况,常见于个人、企业或国家层面的财务或经济分析。以下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解释:
会计与经济意义的差异
在会计层面(如国际收支平衡表),复式记账原则要求借贷总额相等,但经济意义上的收支不平衡是常态,表现为收入持续大于支出(顺差)或支出持续大于收入(逆差)。
自主性交易与调节性交易
国际收支不平衡通常指自主性交易(如贸易、投资等自发经济活动)的不平衡,而调节性交易(如外汇储备变动)是为弥补差额采取的措施。
结构性失衡
因国内产业结构无法适应国际市场变化,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或进口依赖增强。
周期性失衡
经济周期波动影响收入与支出,例如经济繁荣期进口需求激增可能引发逆差。
货币性失衡
货币政策不当导致本币实际汇率变化,影响进出口成本。
收入性失衡
经济增长率变化引起国民收入变动,进而影响进口需求,长期可能导致顺差或逆差。
短期与长期影响
短期逆差可能消耗外汇储备,长期失衡则影响汇率稳定和经济政策独立性。
成语中的文化表达
中文用“寅吃卯粮”形容支出超过收入的困境,体现对超前消费的警示。
一般财务场景中的收支不平衡可表现为家庭预算超支或企业现金流断裂,需通过开源节流或融资调整;国家层面则需综合运用汇率政策、产业升级等手段恢复平衡。
如需进一步了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具体案例或调节措施,可参考经济学教材或权威机构报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