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ip
"不中用的东西"在汉英词典中属于具有文化特质的汉语俗语,其核心含义指代缺乏实用价值或无法胜任职责的人或物。该表述包含两层语义维度:
一、字面释义与英语对应 "不中用"直译为"not fit for use",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被定义为"不具备使用价值或工作能力"。《牛津汉英词典》将其对应为"useless; incompetent"(牛津大学出版社,2020)。英语中相近表达包括"good-for-nothing"(指人)和"white elephant"(指物),但文化内涵存在差异。
二、语用特征分析 该短语常出现在口语语境,携带明显的情感评价色彩。北京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CLSI)的语料库显示,其使用场景多集中在以下三种语境:
三、文化认知差异 相较于英语"useless"的中性表述,汉语语境中该短语带有更强的负面情感负载。北京语言大学跨文化研究院(2023)对比研究指出,汉语使用者更倾向将物件的功能性缺失与人格评价相关联,这种现象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尤为显著。
四、教学应用建议 对外汉语教学中,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俗语教学手册》建议分层次解析:
五、历时演变观察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表述最早见于明代话本小说,原指"不符合军用标准的器械",后经语义泛化。现代汉语中频率统计显示,其使用率在2000-2020年间下降约15%,主要被"不靠谱""不给力"等新兴网络用语替代。
“不中用的东西”指某物因质量、功能或适用性不足而无法满足需求,属于贬义表达。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核心含义为“不合用、无用”,强调事物缺乏实际价值或效用。例如《史记》提到秦始皇“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即淘汰无用的书籍。
延伸含义
使用场景
多用于日常抱怨或评价,如“这手机太不中用了,刚用就卡顿”;也可在文学中增强人物或情节的真实性,如《子夜》用“不中用”暗示角色濒死状态。
近义与反义
近义词包括“不顶用”“废品”,反义词为“中用”“实用”。需注意语境,避免冒犯他人。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典》或《史记》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