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sitivism
实证论(Positivism)是一种强调经验观察与科学验证的哲学理论,主张知识应基于可验证的感官经验及逻辑分析,排除形而上学或神学思辨。其英文对应词“positivism”源自拉丁语“positivus”,意为“确定的、实在的”,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在19世纪提出。
实证论深刻影响了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例如,社会学家涂尔干(Émile Durkheim)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沿用实证原则,主张将社会事实视为“物”进行研究。在汉英词典中,相关术语如“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实证数据”(empirical data)均体现其核心思想。
实证论(Empiricism)是哲学中经验主义的一种理论形态,强调知识来源于观察、实验等可验证的经验事实,拒绝形而上的抽象思辨。以下是其核心要点:
经验至上
实证论认为,人类的认识完全基于感官经验和可验证的事实,任何未经经验证实的命题都应被排除。例如,逻辑实证论主张科学命题需通过观察或实验的检验。
反对先验推理
该理论排斥通过纯粹逻辑推理或形而上学的思辨获取知识,认为只有通过归纳法或观察法获得的经验事实才具有科学性。
起源与代表人物
实证论的雏形可追溯至休谟的怀疑论和康德的批判哲学。狭义上,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在19世纪提出系统的实证主义,主张将科学方法应用于社会研究。
与不可知论的联系
实证论强调经验的局限性,认为超出经验范围的事物不可知,这一观点与休谟的不可知论一脉相承。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脉络或学派分支,可参考哲学史相关文献或权威百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