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input-output analysis
投入产出分析(Input-Output Analysis)是一种研究经济系统内各部门间商品和服务流动关系的量化方法。其核心是通过构建投入产出表,揭示生产过程中各产业间的相互依存性。以下从汉英词典角度解析其详细含义:
汉语释义
“投入”指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产出”指生产活动创造的产品或服务。分析聚焦于二者在部门间的流量关系,量化经济结构的关联性。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经济词典》
英语对应术语
英文术语为Input-Output Analysis,由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于1936年提出,其理论模型通过矩阵运算描述产业关联:
$$ X = (I - A)^{-1}Y $$
其中 (X) 为总产出向量,(A) 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Y) 为最终需求向量。
来源:联合国统计司《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2008)
投入产出表结构
以象限形式呈现:
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投入产出表编制规范》
核心指标
来源:OECD《投入产出分析指南》
政策制定
中国政府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产业政策的经济波及效应,如“十四五”规划中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政策的预期影响评估。
来源: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国际贸易研究
世界银行采用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对全球价值链的重构效应,量化关税冲击的产业链传导路径。
来源:世界银行《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
列昂惕夫因该理论获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当前研究已拓展至环境投入产出模型(EIO),如联合国环境署(UNEP)开发的EXIOBASE 数据库,整合碳排放与水资源消耗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政策设计。
来源:Science期刊论文《Environmental Input-Output Economics》
投入产出分析是一种经济学研究方法,主要用于揭示经济系统中各部门、产业或产品之间的投入与产出依存关系。以下从定义、原理、应用和发展历程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解释:
投入产出分析通过构建矩阵形式的投入产出表,量化经济活动中各环节的资源消耗与产出分配。其中:
该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于1936年提出,理论基础结合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和部门间平衡思想。20世纪50年代后广泛应用于各国国民经济核算,并衍生出区域、企业级分析模型。
若某部门总产出为$Xj$,消耗部门$i$的中间投入为$x{ij}$,则直接消耗系数为:
$$
a{ij} = frac{x{ij}}{X_j}
$$
通过整合多维度数据,投入产出分析为理解复杂经济系统提供了结构化工具,但其有效性依赖于数据的准确性和模型假设的合理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