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ronmould
"铁锈迹"是汉语中描述金属表面氧化现象的复合词,对应英文术语为"iron rust stain"。该词汇由三个语素构成:"铁"(iron)、"锈"(rust)、"迹"(stain/trace),其核心语义指向金属铁与氧气、水分发生氧化反应形成的红褐色残留物。
从汉英词典学角度解析:
构词解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铁锈"定义为"金属铁氧化生成的赤铁矿(Fe₂O₃)与针铁矿(FeO(OH))混合物",后缀"迹"强调该物质在物体表面形成的可见残留特征。英语对应词"rust stain"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被界定为"reddish-brown coating formed on iron when exposed to air and moisture"。
化学组成
根据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金属腐蚀术语》(GB/T 10123-2022),铁锈主要成分为水合氧化铁(Fe₂O₃·nH₂O),其颜色变化从黄褐色到深红色取决于结晶水含量及杂质成分。
应用语境
该词常见于冶金工程、文物保护、船舶制造等领域,在《机械工程材料手册》中特指"金属构件表面因电化学腐蚀形成的多孔沉积层"。英语技术文献多使用"ferric oxide deposition"作为专业术语。
“铁锈迹”可以拆解为“铁锈”和“迹”两部分理解,具体解释如下:
化学成分
铁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发生氧化反应后的产物,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Fe₂O₃)及其水合物(Fe₂O₃·xH₂O),呈红褐色或褐色。
形成条件
需同时接触氧气和水,潮湿环境、高温或金属表面粗糙会加速反应。水作为电解质促进电子转移,导致铁原子被氧化。
“迹”指物体表面残留的痕迹或斑点。铁锈迹即铁锈在金属表面形成的斑点状或片状残留物,常表现为红褐色鳞片层或凹凸不平的腐蚀痕迹。
“铁锈迹”指铁制品氧化后表面残留的红褐色锈蚀痕迹,本质是铁的氧化物,其形成需氧气和水的共同作用,且具有蔓延性。可通过防潮、涂层等方式预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