锑痤疮英文解释翻译、锑痤疮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stibiacne
分词翻译:
锑的英语翻译:
antimony; stibium
【化】 stibonium
【医】 antimonium; antimony; Sb; stibium
痤疮的英语翻译:
acne
【医】 acne
专业解析
一、术语定义与中英对照
锑痤疮(Antimony Dermatosis)是接触锑及其化合物后引发的职业性皮肤疾病,属于化学性痤疮的一种。其英文对应术语为:
- 直译:Antimony acne
- 医学标准译名:Antimony spots 或 Antimony-related folliculitis(锑相关性毛囊炎)
二、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
- 皮损形态:
多表现为密集的红色丘疹、脓疱或毛囊性炎症,好发于易出汗部位(如颈部、腋窝、腰部),与普通痤疮相似但无黑头粉刺。
- 致病机制:
锑粉尘或蒸气通过堵塞毛囊口、刺激毛囊壁引发炎症反应,而非细菌感染所致。
三、权威文献引用
- 《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GBZ 18-2013)
将锑痤疮归类于"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和痤疮",明确其由锑尘接触诱发。
- 国际化学品安全卡(ICSC)
指出长期暴露于锑化合物可导致"皮肤溃疡和痤疮样皮疹"(ICSC编号:0016)。
- 临床皮肤病学指南
Fitzpatrick《皮肤病学》提及锑、氯、焦油等工业物质均可引起职业性痤疮样疹。
参考文献来源:
-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18-2013》[卫生部]
- 王莹《职业性皮肤病》[人民卫生出版社]
- 国际化学品安全卡:锑化合物
- Fitzpatrick《临床皮肤病学》(第9版)
网络扩展解释
“锑痤疮”可能是笔误,正确的医学术语应为“痤疮”(即青春痘)。以下为详细解释:
痤疮的定义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少年(约85%-95%的青少年受影响),但也可持续至成年。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或囊肿,多发于面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密集区域。
成因与机制
- 激素影响:雄激素分泌增加导致皮脂腺过度分泌油脂;
- 毛囊堵塞:皮脂与脱落的角质细胞混合形成粉刺(黑头/白头);
- 细菌感染: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引发炎症反应;
- 其他因素:熬夜、饮食辛辣、护肤品使用不当等可能加重症状。
临床表现分级
根据严重程度分为4级:
- 轻度:散在粉刺(黑头、白头);
- 中度:炎症性丘疹、脓疱;
- 重度:结节、囊肿,可能遗留瘢痕。
治疗与建议
- 日常护理:温和清洁、避免挤压、减少高糖/油腻食物摄入;
- 外用药物:维A酸乳膏、抗生素药膏(需遵医嘱);
- 医学治疗:刷酸、光疗或口服药物(如异维A酸);
- 就医提示:若症状持续加重或伴瘢痕,建议尽早就诊皮肤科。
若您实际想询问与“锑”相关的皮肤问题(如金属元素引发的皮肤反应),建议补充说明或咨询专业医生,当前资料未涉及该术语。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