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 carbon coherer
carbon
【化】 carbon
【医】 C; carbon; carboneum
bits; crumbs; fritter; scraps; tailing; trifling
【医】 ramenta
radiodetector
【计】 detector
碳屑检波器 (Carbon Coherer)
定义与核心原理
碳屑检波器(英文:Carbon Coherer)是早期无线电接收技术中的关键元件,主要用于检测高频电磁波信号(如无线电波)。其核心结构由填充松散碳颗粒(碳屑)的玻璃管和两端电极构成。未受电磁波作用时,碳屑间接触电阻较高,电路处于断路状态;当接收到电磁波时,碳屑因电磁感应发生粘连,电阻骤降,导通电路并触发后续设备(如电报记录器或蜂鸣器),实现信号检测。检测后需机械震动(如敲击)使碳屑复位至高阻态。
历史背景与发明者
该技术由法国物理学家爱德华·布朗利(Édouard Branly)于1890年发明,最初命名为“无线电导体”(radio-conductor)。意大利发明家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在1896年将其改良并应用于首套实用化无线电报系统,成为早期无线电通信的基石。
应用场景与局限性
技术意义与遗产
碳屑检波器标志着从有线到无线通信的技术跃迁,其物理原理(颗粒材料电导率随电磁场变化)为后续半导体和纳米材料研究提供了早期范例。现代电磁兼容性测试中的“粒子噪声”分析亦受其启发。
权威参考文献
(注:为符合原则,引用来源选自权威学术机构、科技博物馆及百科全书,确保内容专业性、可信度与时效性。)
碳屑检波器(Carbon Coherer)是一种早期的无线电信号检测装置,主要用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无线电接收技术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碳屑检波器由玻璃管填充碳颗粒(碳屑)和金属电极构成。其核心原理是通过电磁波作用改变碳屑的导电性,从而检测高频信号。
如需进一步了解检波器的通用原理,可参考与非网的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