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juːˈtəʊpiə/ 美:/'juːˈtoʊpiə/
复数:utopias
GRE
n. 乌托邦(理想中最美好的社会);理想国
Is there really a utopia in real life?
现实生活中真的会有乌托邦吗?
Everyone has their own inner utopia.
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乌托邦。
The writer portrayed a beautiful utopia in his novel.
这个作家在小说中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理想国。
In Utopia, everyone works well with each other and is happy.
在乌托邦里 大家彼此合作愉快 非常开心
We weren't out to design a contemporary utopia.
我们不想去设计一个当代乌托邦。
I know not what the younger dreams—some vague Utopia—and she seems, when withered old and skeleton-gaunt, an image of such politics.
我不知道年轻一代的梦想是什么——某种模糊的乌托邦——而当她憔悴衰老、骨瘦如柴时,她似乎就是这种政治的化身。
The subrog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in abstracto can be regarded as vibradon from ideology to Utopia.
人类历史的更替和演进在观念的维度上可表达为************与乌耗邦之间的振荡。
But Plato's book is a utopia.
但柏拉图的书的确是乌托邦。
The point isn't that Europe is utopia.
重点并不在于欧洲是一个乌托邦式社会。
n.|Eutopia/cloudland;乌托邦(理想中最美好的社会);理想国
"Utopia"(乌托邦)是一个源自希腊语的复合词,由"ou"(意为"无")和"topos"(意为"地方")组成,字面意思为"不存在的地方"。该词由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出版的著作《乌托邦》中首次提出,描述了一个虚构的岛国社会,其政治制度、经济体系和道德规范都达到理想状态(大英百科全书)。
在哲学和社会学领域,乌托邦指代一种理论上完美的社会模型,其特征包括资源平均分配、消除阶级差异、和平共处等理想化设定。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指出,乌托邦思想往往通过批判现实社会的缺陷来构建理想蓝图,这种"否定性创造"成为社会改革的理论工具(斯坦福哲学百科)。
现代语境中,该词衍生出双重含义:既指难以实现的空想社会(常含贬义),也指推动社会进步的愿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报告显示,数字时代的乌托邦概念已延伸至科技领域,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去中心化治理的尝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伦理研究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批判乌托邦工程,认为其本质是"封闭系统",可能引发极权主义风险。这种辩证思考使乌托邦概念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持续性课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哲学档案)。
“Utopia”(乌托邦)是一个源自文学和社会哲学的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维度展开:
若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具体文本中的用法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原著或相关学术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