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ʃeltəbelt/ 美:/'ˈʃeltərˌbelt/
n. 防风林;防护林带
The shelterbelt kept the sand in check.
防护林带挡住了风沙。
The Three North Shelterbelt is a forestation undertaking.
三北防护林带是一项造林事业。
Soil water storage of farmland shelterbelt region increases 2.2% than CK in growing season.
农田林网区土壤贮水量在生长季总体上比林网外对照提高2.2%。
The park design is about the renovation and enlargement based on an old shelterbelt in the suburb.
这是一个依托城郊老旧防护林带进行更新扩建的公园设计。
In arid region oasis, the main corridor landscape types include river, ditch, shelterbelt and road.
干旱区绿洲内主要廊道景观类型包括河流、水渠、田间防护林和公路等。
n.|breakwind/windbreak;防风林;防护林带
防护林带(shelterbelt)是指为保护农田、居民区或生态系统而人工种植的成行树木或灌木组成的带状植被屏障,其主要功能是通过降低风速、调节微气候、防止土壤侵蚀,从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应对"黑色风暴"事件时系统提出并推广。
从生态功能角度,防护林带通过树冠层拦截气流,可将风速降低30%-5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9),其有效防护距离可达树高的15-25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研究,合理配置的防护林能使农作物增产10%-30%,同时减少地表径流40%以上。
中国自1978年开始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是全球最大人工生态屏障,累计造林面积达3174万公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年度报告)。该工程通过杨树、樟子松等乡土树种的带状种植,成功将北方沙尘暴天数从年均5.3天降至2.4天。
现代防护林设计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采用多树种混交模式。例如河北省的示范项目将刺槐、紫穗槐与农作物间作,既实现防风固沙,又为传粉昆虫提供栖息地(《生态学报》2021年第8期)。世界银行2018年的评估报告指出,全球防护林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亿吨。
shelterbelt(防护林带)是由树木或灌木组成的带状植被,主要用于保护农田、草原或居民区免受风沙、侵蚀等自然危害。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shelterbelt指通过人工种植形成的带状林区,通常位于农田、牧场或居民区边缘,起到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作用。其名称由“shelter”(庇护)和“belt”(带状区域)组合而成,强调其保护性功能。
主要用途
结构与类型
通常由多层植被构成,包括高大的乔木(如杨树、松树)和低矮的灌木,形成梯度防护。根据功能可分为防风林、防沙林、护路林等类型。
相关术语
发音与用法
音标为英式/ˈʃeltəbelt/,美式/ˈʃeltərbelt/。例句:The shelterbelt effectively reduced soil erosion in the farmland.(防护林带有效减少了农田的土壤侵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种植技术,可参考农业生态学相关文献或权威林业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