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纳巴泰人;纳巴泰语
adj. (与)纳巴泰人(有关)的
Rome annexed the Nabatean kingdom in AD 106.
罗马帝国于公元106年并吞了纳巴泰王国。
The skeleton of a 40- or 50-year-old Nabatean warrior, buried 2,000 years ago in the Negev Desert, Israel, had multiple healed fractures to the skull, the left arm, and the ribs.
2000年前,一名40岁或50岁的纳巴提亚战士被埋在以色列内盖夫沙漠,他的头骨、左臂和肋骨都有多处愈合的骨折。
Not pictured are the developments of Aramaic and Nabatean, which led to the modern Arabic script.
阿拉姆语和纳巴泰语可不是构想出来的,它们产生了现代阿拉伯语字母。
纳巴泰人(Nabatean)指古代阿拉伯半岛北部的一个民族及其建立的文明,主要活跃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其核心信息如下:
民族起源与身份
纳巴泰人最初是阿拉伯北部的游牧部落,以控制沙漠商队贸易路线著称。他们使用的语言属于西北闪米特语支,与阿拉姆语关系密切,但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字系统(纳巴泰字母,被认为是现代阿拉伯字母的前身之一)。
王国与核心区域
他们建立了以佩特拉(今约旦南部)为首都的纳巴泰王国(约公元前4世纪 - 公元106年)。王国疆域鼎盛时期覆盖今约旦大部、叙利亚南部、沙特阿拉伯西北部及西奈半岛部分地区,是连接阿拉伯半岛、埃及、地中海与美索不达米亚的重要贸易枢纽。
社会与经济
纳巴泰社会以精明的商业策略和卓越的水资源管理技术闻名。他们通过向商队征收过路税、贩卖香料(如乳香、没药)、纺织品等获取财富。在干旱地区建造了复杂的水坝、蓄水池和输水道系统,支撑了城市定居和农业发展。
建筑与艺术成就
其最著名的遗产是佩特拉古城,以直接从玫瑰色砂岩山崖开凿的宏伟建筑(如卡兹尼神殿、修道院)而闻名于世,展现了希腊、罗马、埃及与本土阿拉伯风格的融合。建筑多采用精美的山墙、柱廊和浮雕装饰。
历史终结与遗产
公元106年,纳巴泰王国被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征服,成为罗马帝国阿拉伯行省。此后纳巴泰文化逐渐被罗马化和后来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吸收。其文字系统对阿拉伯字母的形成有直接影响,佩特拉古城于1985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
权威参考来源: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Nabataean (提供民族历史、王国兴衰的权威概述)
https://www.worldhistory.org/Nabateans/ (详细描述社会、经济、贸易及文化)
(例如关于纳巴泰水利工程、贸易网络的研究,可通过学术数据库如JSTOR检索)
示例链接(需具体论文): https://www.journals.uchicago.edu/toc/nea/current
https://www.pdtra.gov.jo (提供佩特拉遗址的官方介绍与考古背景)
(发布关于纳巴泰遗址的考古发现与保护信息,官方网站为权威来源)
链接示例: https://doa.gov.jo
Nabatean(纳巴泰)是一个与古代中东文明相关的术语,具体含义如下:
民族与王国
Nabatean指代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活跃于阿拉伯半岛北部的纳巴泰人,他们建立的纳巴泰王国以首都佩特拉(今约旦境内)为中心,控制着重要的香料贸易路线。
语言与文字
文化遗产
纳巴泰人以精湛的岩石建筑闻名,佩特拉古城(“玫瑰红城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水利工程和墓穴雕刻展现了高度文明。
历史影响
公元106年,纳巴泰王国被罗马帝国吞并,但其文字和贸易网络对阿拉伯半岛后续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需进一步了解佩特拉遗址或纳巴泰文字演变,可参考考古学或古代近东历史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