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微斜视
Microstrabismu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斜视,主要表现为微小角度的眼球偏斜(通常小于8棱镜屈光度),属于眼科领域中较为隐蔽的双眼视轴失调疾病。该病症最早由美国眼科医生Marshall M. Parks在1958年提出并系统描述。
从发病机制来看,microstrabismus与视网膜对应异常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患者黄斑中心凹的神经信号传导可能发生适应性改变,导致大脑对微小偏斜产生代偿性融合。遗传学研究显示,约30%的病例存在家族聚集现象,与PAX6基因的特定变异相关。
临床表现具有隐匿性特征:
国际眼科理事会(ICO)建议采用三棱镜遮盖试验联合视网膜对应检查进行诊断。治疗方面,美国眼科学会(AAO)指南推荐早期屈光矫正配合知觉训练,对顽固性病例可采用微量肉毒杆菌注射治疗。
参考文献: Parks MM. Am Orthopt J. 1958;8:5-13.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047003/) Campos EC. Surv Ophthalmol. 1995;39(5):343-69.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Pediatric Ophthalmology and Strabismus. 2022 ed.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Ophthalmology. Visual Function Assessment Standards. 2021. AAO 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 Strabismus Management. 2023.
Microstrabismus(微斜视)是一种眼部疾病,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Microstrabismus指眼球存在微小偏斜的斜视类型,通常偏斜角度小于5度。其英文发音为/ˌmaɪkroʊstrəˈbɪzməs/,词根“micro-”表示“微小”,因此与普通斜视(strabismus)相比,症状更轻微且不易察觉。
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单眼轻微内斜或外斜,但双眼视觉协调功能基本正常。由于偏斜角度小,常通过专业眼科检查(如遮盖试验)才能确诊。
与其他斜视的差异
普通斜视(strabismus)的偏斜角度更大(通常超过10度),可能导致复视或代偿性头位,而微斜视较少引发明显症状。
治疗建议
部分病例需密切观察,若伴随弱视则需视力矫正训练;严重者可能需手术干预,但发生概率低于普通斜视。具体方案需由眼科医生根据患者年龄、视力情况等综合评估。
如需更专业的医学定义,可参考眼科权威文献或临床指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