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小孢子虫
Microsporozoite(微孢子子)是疟原虫(Plasmodium)生活史中的一个特定发育阶段,指存在于感染性按蚊唾液腺内、具有感染能力的子孢子(sporozoite)形态。其名称来源于其微小的形态特征(micro-)和孢子虫的特性(sporozoite)。
该阶段的主要特征和生物学意义包括:
形态与形成:微孢子子体型极其微小(约10-15微米长),呈细长梭形。它们是在感染疟原虫的雌性按蚊体内,由蚊中肠壁上的卵囊(oocyst)经过孢子生殖(sporogony)过程产生的大量子孢子。成熟后,这些子孢子从卵囊释放,穿过蚊体腔,最终迁移并聚集在蚊子的唾液腺内,成为具有感染性的微孢子子。据《医学寄生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记载,此阶段是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最终产物。
感染性阶段:当感染性按蚊叮咬人或其他脊椎动物宿主时,唾液腺中的微孢子子会随蚊子的唾液被注入宿主的皮下毛细血管或组织液中。这是疟原虫从蚊媒传播到脊椎动物宿主的起始点。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在描述疟疾传播周期时明确指出,唾液腺中的子孢子是感染人类的阶段。
在宿主体内的发育:进入宿主体内后,微孢子子通过血液循环迅速到达肝脏。在肝实质细胞内,它们侵入肝细胞,启动红外期(exo-erythrocytic stage)发育,进行裂体增殖(schizogony),产生成千上万的裂殖子(merozoite)。裂殖子最终释放入血,侵入红细胞,开始红内期循环并引起疟疾的临床症状。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疟疾的生物学概述中详述了子孢子侵入肝细胞的关键步骤。
与“孢子子”的关系:“微孢子子”一词有时用于强调其在形态上相对于其他阶段(如裂殖子)的微小性,但本质上指的就是具有感染性的子孢子阶段。在疟原虫研究中,“子孢子”(sporozoite)是更通用的术语。
Microsporozoite 特指存在于感染性按蚊唾液腺中、能感染脊椎动物宿主的疟原虫子孢子阶段。它是疟疾传播的关键环节,通过蚊虫叮咬进入人体后,侵入肝细胞启动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和致病过程。
根据现有资料,"microsporozoite" 是由前缀 micro-(微小)和 sporozoite(子孢子)组合而成的专业术语。结合寄生虫学知识,可作如下解释:
核心定义
指某些原生动物(如疟原虫)在孢子生殖阶段产生的微型感染性孢子体,通常比普通子孢子更小,具有侵入宿主细胞的能力。
相关背景
注意事项
该术语在常规词典中较少收录,更多出现在寄生虫学专业文献中。如需精准定义,建议查阅《医学寄生虫学》教材或PubMed的病原体分类数据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