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微亮晶灰岩
Microsparite是沉积岩石学中的专业术语,指一种由微晶方解石组成的碳酸盐岩结构,其晶体粒径介于泥晶(micrite)与亮晶(sparite)之间,通常为5-50微米。该术语由地质学家R.L. Folk于1959年提出,属于碳酸盐岩结构分类体系中的过渡类型。
根据国际沉积岩石学领域权威著作《Carbonate Sedimentology》(Tucker & Wright, 1990),microsparite的形成机制主要与两种过程相关:①泥晶基质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发生重结晶作用;②低能量环境下碳酸盐颗粒的缓慢化学沉淀。这种结构常见于礁后潟湖、潮坪等低能沉积环境,可作为古环境重建的重要指标。
在工程地质应用中,microsparite的识别对油气储层评价具有特殊意义。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研究显示,含microsparite结构的灰岩通常具有1-10毫达西的渗透率范围,这类储层的开发需要配合酸化压裂技术(AAPG Bulletin, 2018)。目前该术语已被《地质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收录为规范中文译名"微亮晶"。
根据海词词典的释义,microsparite 是地质学领域的专业术语,音标为英 [maɪkrɒs'pæraɪt]、美 [maɪkrɒs'pæraɪt],中文译为“微亮晶灰岩”。
词源与构成
该词由三部分构成:
地质学意义
应用场景
该术语用于描述岩石的微观结构,常见于岩石薄片分析或沉积相研究中,帮助判断古环境条件(如水流强度、成岩过程)。
如需更详细的地质学分类标准或实际案例,建议参考《沉积岩石学》教材或相关学术论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