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微体古生物学
By the research of core, logging profiles and micropaleontology, Marine delta facies of Zhuhai Formation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Huizhou Depresion.
通过岩心、录井、测井、微体古生物等资料综合研究,识别出惠州凹陷珠海组发育海相三角洲沉积相类型。
微体古生物学(Micropaleontology)是古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专门研究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和分析的微小化石。这些化石通常小于1毫米,主要来源于微小的古生物遗骸或某些较大生物体的微小部分。
微体化石类型
包括有孔虫类(Foraminifera)、介形虫类(Ostracoda)、放射虫类(Radiolaria)、硅藻(Diatoms)、钙质超微化石(Calcareous nannofossils)、孢粉(Pollen and spores)等。这些化石可能保存为钙质、硅质或有机质壳体。
研究尺度
化石尺寸通常在0.001毫米至1毫米之间,需通过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进行形态学、分类学及生态学分析。
地层划分与地质年代确定
微体化石具有演化快、分布广的特点,是划分地层和确定地质年代(尤其是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关键生物标志。例如,有孔虫化石广泛用于海相地层的年代标定。
古环境重建
通过分析微体化石的群落组成、壳体化学同位素(如δ¹⁸O)等,可推断古海洋温度、盐度、水深及古气候变迁。例如,硅藻组合能反映湖泊古生产力变化。
能源资源勘探
在石油地质学中,微体化石是识别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重要工具。有孔虫和介形虫化石常用于油气田的沉积相分析和盆地建模。
微体古生物学通过揭示微观化石记录,为地球演化史和生命进化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证据,其交叉学科特性持续推动地质学、环境科学及能源勘探的发展。
MICROPALEONTOLOGY(微体古生物学)是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含义和特点如下:
1. 定义与词源
由前缀"micro-"(微小)和"paleontology"(古生物学)组合而成,字面意为“研究微小古生物的科学”。该学科主要研究化石中需要用显微镜观察的微体生物(如浮游生物、孢子、花粉等),或大型生物体的微小结构(如鱼类耳石、贝壳纹饰等)。
2. 研究对象
包括有孔虫、放射虫、介形虫、硅藻等微体化石,这些化石尺寸通常在0.001-1毫米之间。例如石油勘探中常用的牙形石(conodonts)就属于其研究范畴。
3. 应用领域
•地层对比:通过微体化石组合判断岩层年代(如白垩纪地层中的浮游有孔虫)
•石油勘探:分析沉积环境以推测油气储层位置
•古环境重建:通过硅藻化石推断古代水体盐度、温度等参数
4. 技术手段
需借助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设备,并涉及化学处理方法(如氢氟酸溶解岩石提取化石)。
补充说明
该学科对应的英文发音为:英式音标[ˌmaɪkrəʊˌpæliɒnˈtɒlədʒi],美式音标[ˌmaɪkroʊˌpeɪlioʊnˈtɑːlədʒi]。相关学术期刊《Micropaleontology》创刊于1955年,ISSN号为0026-2803。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