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menʃɪrs/
n. 孟子(中国战国时代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Mencius said, 'no; it was not so.
孟子曰:“否,不然。”
Mencius went to see king Hui of Liang.
孟子见梁惠王。
Mencius replied, 'no; it was not so.
孟子曰:“否,不然也。”
Mencius was brought up by his mother.
孟子是由他母亲带大的。
Mencius replied, 'No.
孟子曰:“否。”
孟子(Mencius,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他的思想体系以“性善论”为核心,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师承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他周游列国,向诸侯宣扬仁政主张,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言行被弟子整理为《孟子》七篇,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后世将其地位提升至仅次于孔子,元代被追封为“邹国亚圣公”。
孟子的民本思想为后世儒家政治哲学奠定基础,宋代朱熹将其学说纳入理学体系,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现代学者认为其“生态伦理观”对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国际汉学界通过《孟子》译本持续研究其哲学价值,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儒家理想主义代表人物”。
Mencius(发音:英 [ˈmenʃiəs],美 [ˈmenʃɪəs])是战国时期中国著名思想家孟轲的英文译名,其核心含义及背景如下:
身份与地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亚圣”。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和“民贵君轻”。
思想核心
提出“性善论”,强调人性本善,主张通过教化培养道德;提倡“王道”政治,反对暴政,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
著作与影响
其言论收录于《孟子》一书,该书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内容涵盖政治、伦理、教育等领域。英语中“Mencius”一词既可指孟子本人,也可指其著作。
词源与翻译
该词为拉丁化译名,源自中文“孟子”的音译,国际学术界通用此名称指代人物及其思想体系。
如需进一步了解孟子的具体主张(如“四端说”“义利之辨”),可查阅《孟子》原著或相关哲学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