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矿物] 碘铜矿
marshite是一种稀有的卤化物矿物,其化学成分为碘化亚铜(化学式:CuI),属于立方晶系矿物。该矿物于1966年首次在澳大利亚南部的艾尔湖地区被发现,并以发现者R.E. Marsh的名字命名。
从矿物学特征来看,marshite通常呈无色至浅黄色透明晶体,莫氏硬度为2.5,具有金刚光泽和贝壳状断口。其晶体结构由铜离子与碘离子以1:1比例构成四面体配位,形成典型的闪锌矿型结构。
地质成因方面,marshite主要形成于干旱气候条件下的铜矿床氧化带,常与赤铜矿、孔雀石等次生矿物伴生。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球化学环境,包括富铜母岩、含碘地下水的渗透作用以及稳定的氧化还原条件。
目前全球仅在南澳大利亚、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等少数地区发现该矿物。由于储量稀少且晶体尺寸微小,marshite主要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在工业应用中暂未实现规模化利用。
参考资料:国际矿物学协会(IMA)矿物数据库、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地质调查报告、剑桥大学晶体学数据中心。
"marshite"是一个矿物学术语,具体含义如下:
基本定义
Marshite(碘铜矿)是一种含碘的铜矿物,化学成分为碘化亚铜(CuI)。其名称可能源自发现者或发现地,但具体命名来源未在现有资料中说明。
物理与化学特性
该矿物通常呈立方体或八面体晶体形态,颜色为无色至浅黄色,透明至半透明,硬度较低(莫氏硬度约2.5)。其化学结构属于等轴晶系,常见于铜矿床的氧化带中。
应用与分布
碘铜矿在工业上可作为碘的来源之一,但因其稀有性,实际应用较少。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智利等铜矿资源丰富的地区。
语言学习相关
英语发音为英式[ˈmɑːʃaɪt],美式[ˈmɑːrʃaɪt],属于专业词汇,常见于地质学或矿物学文献中。
由于现有资料有限,更详细的矿物学特征(如发现历史、具体矿床案例)需参考地质学专业文献或数据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