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tle convection是什么意思,mantle convection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常用词典
地函对流,[地物] 地幔对流;[地物] 地幔对流
例句
The issue of upper vs whole mantle convection is critically discussed.
最后,着重讨论了上地幔与全地幔对流的论争。
Therefore, the CMB is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whole mantle convection.
因此,地幔底层既是全地幔对流的起点,又是全地幔对流的终点。
Numerical experiment is a basic method in the study of Earth's mantle convection.
数值实验是地幔对流研究的基本方法。
No comprehensive theory accounts satisfactorily for the driven force of plate motion and mechanism of mantle convection.
至今还没有完整理论阐明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和地幔对流机制。
Plume tectonic is a new global tectonic theory that was proposed based on whole mantle convection and hotspot volcanisms.
地幔柱构造是基于全地幔对流模式、主要依据热点火山活动提出的新的全球构造理论。
专业解析
地幔对流(Mantle Convection)是地球内部热量驱动的一种大规模物质循环运动过程,发生在地幔层(位于地壳之下、地核之上的固体岩石层)中。它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驱动力,对地球的地质活动(如火山、地震、山脉形成)和地表形态演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核心机制与过程:
- 热源与温度梯度: 地球内部存在原始形成残留热、放射性元素衰变热以及地核热量传递。这导致地幔底部(靠近地核)温度远高于顶部(靠近地壳),形成巨大的温度差(热梯度)。
- 热膨胀与密度变化: 受热的岩石会发生热膨胀,导致其密度降低。相对较冷、密度较大的岩石则趋于下沉。
- 对流循环的形成:
- 上升流: 地幔深部受热升温的岩石,因密度减小而变得比周围物质更轻,在浮力作用下缓慢上升,形成上升流(Upwelling)。上升流通常对应于地表的大洋中脊(如大西洋中脊)或热点(如夏威夷火山)。
- 水平流动: 上升的炽热物质到达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部分)底部时,由于受到阻挡,会向两侧水平扩散。
- 冷却与下沉: 水平流动的物质在远离热源(如洋中脊)的过程中逐渐散热冷却,密度增大。最终,这些冷却变重的物质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回地幔深处,形成下降流(Downwelling)。下降流通常对应于俯冲带(如太平洋板块俯冲到马里亚纳海沟下方)。
- 完成循环: 下沉的冷物质到达地幔深处后,被地核或深部热源重新加热,密度减小,再次开始上升,从而形成一个持续、缓慢的对流循环系统。
关键特征与影响:
- 驱动板块运动: 地幔对流产生的水平拖曳力是推动岩石圈板块在软流圈(上地幔顶部部分熔融、可塑性较强的层)上移动的主要动力。上升流推动板块分离(张裂),下降流拉动板块汇聚(俯冲)。
- 热量传递的主要方式: 地幔是固态岩石,热传导效率很低。对流是地球内部热量传递到地表(主要通过火山活动和洋中脊热液系统)的最有效方式,占地球总热损失的绝大部分。
- 塑造地表形态: 板块的分离、碰撞、俯冲直接导致了大陆漂移、海洋盆地的开合、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的隆升、裂谷(如东非大裂谷)的形成以及火山岛链的诞生。
- 引发地质活动: 板块边界(分离、汇聚、转换)的相互作用是绝大多数地震和火山活动的根源。地幔对流通过驱动板块运动间接控制了这些地质灾害的分布。
- 物质混合与地球化学演化: 缓慢但持续的对流促进了地幔不同深度和区域物质的混合,对地球内部的化学分异和长期演化(如地壳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科学认识与证据:
地幔对流虽然无法直接观测,但其存在和影响得到了多方面证据的有力支持:
- 板块运动观测: GPS测量和地质记录清晰地显示了板块的持续运动方向和速度。
- 地表热流分布: 地表热流测量显示高热流值集中在洋中脊(上升流区),低热流值出现在古老海盆和大陆克拉通(远离热源),而在俯冲带(下降流区)热流值也较低。
- 地震波层析成像: 这项技术类似于给地球做“CT扫描”。它揭示了地幔中存在大规模的速度异常结构:高温低密度区域(对应上升流)地震波传播速度较慢,低温高密度区域(对应下降流)地震波传播速度较快。这些图像清晰地描绘了地幔中的对流模式(如太平洋下方的大型上升流和亚洲下方的下降流)。
- 地幔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对来自地幔的岩石(如大洋玄武岩、金伯利岩中的地幔包体)的研究,揭示了地幔在成分和温度上的不均一性,以及对流混合的痕迹。热点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也指示了深部地幔物质的上涌。
地幔对流是地球内部热能驱动的、发生在地幔固态岩石中的大规模缓慢循环运动。它通过热物质上升、冷物质下沉的对流环,将地球深部热量传递至地表,并为岩石圈板块的运动提供了主要驱动力。这一过程是理解板块构造、地震、火山活动、山脉形成以及地球长期演化的关键钥匙。其存在得到了板块运动观测、热流测量、地震波层析成像以及地球化学研究等多方面证据的证实。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资料
Mantle Convection(地幔对流)是地球内部地幔层中因温度差异引发的物质循环运动现象,是驱动板块构造运动和地球内部能量传输的重要机制。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 Mantle(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层状结构,厚度约2865公里,占地球体积的84%、质量的67%,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 Convection(对流)指流体(如气体、液体或可塑性固体)因温度差异导致的密度变化引发的循环运动。
- Mantle Convection即地幔物质在热力驱动下的缓慢流动,表现为上升热流和下降冷流的环状运动。
2. 形成机制
- 热量来源:主要来自地核的残余热量和地幔中放射性同位素(如铀、钍、钾)的衰变产热。
- 密度差异:受热物质密度降低形成上升流(如洋中脊下方),冷却后密度增大形成下降流(如俯冲带)。
- 循环过程:上升流到达软流圈顶部后水平扩散,带动岩石圈板块移动;下降流则使板块俯冲回地幔,形成闭环。
3. 地质作用
- 驱动板块运动:地幔对流被认为是板块构造运动的核心动力,导致大陆漂移、地震和火山活动。
- 形成地质构造:上升流区域形成洋中脊,下降流区域形成海沟和山脉(如安第斯山脉)。
- 影响地表环境:长期对流塑造了地球表面形态,并通过火山活动参与碳循环,调节气候。
4. 相关术语
- Mantle Plume(地幔柱):局部高温物质从核幔边界上升形成的柱状热流,可能导致火山链(如夏威夷群岛)。
- Plate Tectonics(板块构造理论):地幔对流与板块运动的相互作用理论,解释地震、火山带分布。
应用领域
- 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内部动力学、资源分布(如矿产、地热能)。
- 行星科学:类比分析其他类地行星(如火星)的地质演化。
如需进一步了解地幔对流的数学模型或具体案例,可参考地质学教材或相关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