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摩尼教徒
Manichee(或Manichaean)一词源自古代宗教摩尼教(Manichaeism),该宗教由波斯先知摩尼(Mani,公元216–274年)在公元3世纪创立。其核心教义融合了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佛教等思想,主张一种极端的二元论哲学,认为宇宙由光明与黑暗两种永恒对立的本质构成。人类的精神属于光明世界,而物质则被黑暗力量束缚,信徒需要通过禁欲和修行实现灵魂的解脱。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摩尼教曾广泛传播于欧亚大陆,鼎盛时期从北非延伸至中国。例如,敦煌发现的《摩尼教残经》证明该教在唐代已传入中国,被称为“明教”。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学术著作指出,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对中世纪基督教异端学说(如鲍格米勒派)产生过深远影响。现代研究中,曼彻斯特大学宗教史学者使用“Manichean”一词形容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这一引申含义常见于哲学与政治学领域。
Manichee(发音:/ˈmænɪkiː/)是英语中对“摩尼教徒”或“二元论者”的称谓,具有宗教和哲学双重含义。以下为详细解释:
在非宗教语境中,Manichee可泛指任何持极端二元对立观点的人,即认为事物非黑即白、无中间状态。例如:“His Manichee worldview ignores the complexity of human nature.”(他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
摩尼教融合了基督教、佛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元素,曾广泛传播于欧亚大陆,但因其教义被视为异端,在中世纪逐渐消亡。其二元论思想对西方哲学和基督教异端学说有深远影响。
如需进一步了解摩尼教教义或相关哲学理论,可参考权威宗教史资料或哲学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