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狼蛛科
Lycosidae(狼蛛科)是蜘蛛目(Araneae)下的一个科,包含约2400个已知物种。这类蜘蛛因独特的捕猎行为和形态特征而广受关注,其学名Lycosidae源于希腊语“lykos”(意为“狼”),指代其敏捷的移动方式和主动捕食的习性。
分类与分布
狼蛛科成员广泛分布于全球陆地环境,尤其在温带和热带地区的草地、森林及沙漠中常见。中国境内已记录超过200种,如穴居狼蛛(Lycosa singoriensis)。
形态特征
成年个体体长通常为3-30毫米,体色多为灰褐色或棕色,具有发达的螯肢和四对强壮的步足。眼部分为三列(4-2-2排列),增强了立体视觉能力,利于夜间捕猎。
行为习性
狼蛛不结网,依靠快速奔跑捕食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雌性个体常携带卵囊附着于纺器上,孵化后幼蛛会攀附在母体腹部数日至一周。这一行为被《动物行为学》期刊列为典型育幼策略案例。
生态作用
作为捕食者,狼蛛科物种在控制农业害虫(如蝗虫、甲虫幼虫)种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美国农业部研究显示,单只狼蛛每年可消灭近2000只害虫。
Lycosidae是蜘蛛目(Araneae)下的一个科,中文译为狼蛛科。以下是详细解释:
分类地位
Lycosidae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rachnida),是蜘蛛目中第四大物种多样性丰富的类群,全球已记录115属2358种。该科包含多个亚科,如Hippasinae、Lycosinae、Pardosinae等,常见属包括狼蛛属(Lycosa)、豹蛛属(Pardosa)、盗蛛属(Pirata)等。
形态与习性
狼蛛科成员体型中等,通常具有发达的视力,擅长主动捕猎而非结网。部分种类雌蛛会携带卵囊附着于腹部,幼蛛孵化后短暂攀附在母体背上。
分布与多样性
广泛分布于全球,中国狼蛛科研究记录了多个属种,如Hippasa、Trochosa等,并涉及线粒体16S rRNA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常见误解
需注意与捕鸟蛛科(Theraphosidae)区分。后者体型更大,常被误称为“狼蛛”,但两者在分类和形态上差异显著。
Lycosidae指生物学分类中的狼蛛科,包含多种活跃捕食性蜘蛛,需避免与宠物市场中俗称的“狼蛛”(实为捕鸟蛛科)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