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霉素
Lucensomycin(鲁斯霉素)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其核心特性如下:
化学性质与结构
属于七烯类抗生素(Heptaene macrolide),分子结构包含一个大型内酯环和共轭七烯发色团。该结构使其能与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特异性结合,导致膜通透性改变和细胞死亡。
发现与来源
最初于1960年代从放线菌Streptomyces lucensis的发酵液中分离获得,其名称"lucensomycin"即源于该菌种名。
生物活性与应用
对多种致病性真菌(如念珠菌、曲霉菌)表现出强效抗真菌活性,曾作为候选抗真菌药物研究。但因动物实验中显示较高肾毒性,未实现临床广泛应用。目前主要作为研究真菌细胞膜功能的分子工具。
作用机制
通过结合真菌细胞膜中的固醇(主要为麦角固醇),在膜上形成孔道,破坏离子平衡并引发细胞内容物泄漏。此机制与两性霉素B相似,但结构差异导致其选择性不同。
权威来源说明:以上信息综合自化学数据库PubChem的结构数据、微生物学期刊对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记载,以及药理学领域对多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研究。因该化合物属研究用试剂,最新进展可关注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及抗菌剂与化疗(AAC)期刊的文献更新。
"lucensomycin"是一种抗生素类物质的英文名称,其中文对应译名为意北霉素。该词有以下特点:
命名来源
该名称由拉丁词根构成,"lucens"意为"发光/明亮",可能与早期发现该物质时的特性相关;"-mycin"后缀表明其属于抗生素类别(常见于链霉菌产生的抗生素)。
同义词
在医学和化学领域,该物质也被称为etruscomycin,这两个名称可互换使用。
应用领域
根据命名后缀推测,它可能具有抗真菌或抗菌特性,但具体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需查阅最新医学文献。由于搜索结果未提供详细药理数据,建议通过专业数据库(如PubMed)获取最新研究进展。
注:网页中未提供该词汇的音标及例句,若需发音指导,可访问权威词典平台(如牛津词典)查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