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iasis是什么意思,loaiasis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词性
复数 loaiases
常用词典
n. 罗阿丝虫病
专业解析
罗阿丝虫病(Loiasis)详解
罗阿丝虫病(Loiasis),又称非洲眼虫病,是一种由寄生线虫罗阿丝虫(Loa loa)引起的人体寄生虫病。该病主要流行于西非和中非的热带雨林地区,是当地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一、病原体与传播
- 病原体: 罗阿丝虫(Loa loa)成虫呈白色线状,雌虫体长可达70毫米,雄虫较小。其幼虫(微丝蚴)存在于患者血液中,具有昼现周期性(白天在外周血中密度高)。
- 传播媒介: 通过受感染的斑虻(Chrysops spp.,主要是分斑虻和静斑虻)叮咬传播。斑虻在吸血时将感染期幼虫注入人体皮肤。来源:世界卫生组织(WHO)媒介传播疾病概况。
二、临床症状
- 游走性皮下肿胀(卡拉巴肿): 最具特征性的症状。成虫在皮下组织移行时,可引起短暂(数天)、无痛、瘙痒的局部肿胀,直径可达数厘米,常见于四肢。肿胀可自行消退,但易复发。
- 成虫移行症状: 成虫可穿过结膜移行,引起结膜炎、眼周疼痛、瘙痒和异物感(“眼虫”)。偶尔成虫也可在鼻梁、阴茎皮肤等处移行被发现。
- 其他症状: 包括全身瘙痒、荨麻疹、肌肉疼痛、关节疼痛、乏力等。来源: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寄生虫病指南 - 罗阿丝虫病。
- 严重并发症: 在同时感染盘尾丝虫(导致河盲症)并接受伊维菌素治疗的患者中,若合并高密度罗阿微丝蚴血症,可能诱发严重的脑病(脑炎)甚至死亡。
三、诊断与治疗
- 诊断:
- 病史与临床: 流行区居住/旅行史结合典型游走性皮下肿胀或结膜成虫移行史。
- 微丝蚴检测: 白天(上午10点至下午2点)采血涂片染色镜检查找微丝蚴。
- 成虫检测: 从皮下或结膜取出移行的成虫进行鉴定。
- 血清学检测: 可辅助诊断,但存在与其他丝虫交叉反应可能。
- 治疗:
- 驱虫治疗: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 DEC)是首选药物,可杀灭成虫和微丝蚴。来源:默克诊疗手册(专业版)。
- 阿苯达唑(Albendazole): 可降低微丝蚴密度。
- 手术取出: 对于移行至眼结膜的成虫,可手术取出。
- 治疗风险: 对于高微丝蚴血症患者,DEC治疗初期可能引发严重全身或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脑病),需在严密监测下进行,有时需预先使用糖皮质激素。
四、流行病学与预防
- 流行区域: 主要局限于西非和中非的热带雨林及相邻林区,如喀麦隆、加蓬、刚果(金)、尼日利亚、中非共和国等。
- 预防:
- 避免斑虻叮咬: 在流行区,穿着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剂(含避蚊胺DEET)、避免在斑虻活跃时间(白天)在林区活动。
- 媒介控制: 清除孳生地(如溪流边植被)较困难。
- 大规模药物干预(MDA)注意: 在同时存在盘尾丝虫病和罗阿丝虫病的地区进行伊维菌素MDA时,需评估个体罗阿微丝蚴密度,以避免严重不良事件。
关键信息总结表
特征 |
详细信息 |
病原体 |
罗阿丝虫(Loa loa) |
传播媒介 |
斑虻(Chrysops spp.) |
主要症状 |
游走性皮下肿胀(卡拉巴肿)、结膜成虫移行(眼虫)、瘙痒 |
严重并发症 |
高微丝蚴血症患者接受伊维菌素治疗可能诱发致命性脑病 |
诊断方法 |
日间血检微丝蚴、成虫鉴定、病史与临床表现 |
首选治疗 |
乙胺嗪(DEC),需警惕高微丝蚴血症患者的治疗风险 |
流行区域 |
西非和中非热带雨林地区 |
主要预防措施 |
避免斑虻叮咬(驱虫剂、防护衣物)、流行区大规模药物干预时的风险评估 |
(注:本文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默克诊疗手册等权威医学机构公开的寄生虫病知识框架撰写。)
网络扩展资料
loaiasis(罗阿丝虫病)的详细解释
定义
loaiasis是由罗阿丝虫(Loa loa)感染引起的一种结缔组织丝虫病,属于寄生虫病范畴。其名称来源于非洲土著语言,因成虫在皮下移行时形成游走性肿块而得名。
主要特征
-
症状
- 皮下游走性肿块(“卡拉巴肿”),可短暂出现并伴随瘙痒或疼痛;
- 丝虫性结膜炎(成虫移行至眼部结膜下);
- 关节疼痛、发热等全身症状。
-
传播途径
通过斑虻(Chrysops属)叮咬传播,成虫寄生人体后产卵,微丝蚴进入血液被虻类摄取,完成传播循环。
预防与治疗
- 药物预防:乙胺嗪(DEC)200mg/天,每月连服3天,可降低感染风险;
- 防虫措施:使用驱避剂(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消灭虻幼虫滋生地;
- 治疗:乙胺嗪或伊维菌素为常用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补充说明
该病主要流行于非洲热带雨林地区,旅行者需特别注意防护。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血液检测以确认微丝蚴存在。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