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中毒,密陀僧中毒
"lithargysmus"是一个罕见的历史医学术语,源自希腊语"lithos"(石头)和"argyros"(银)的组合词根。该词最早见于16世纪欧洲炼金术文献,特指因长期接触含铅物质(如铅矿石或铅化合物)导致的慢性中毒症状群,具体表现为肌肉僵硬、关节石化感及神经麻痹等铅毒性反应。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著作《毒物论》(De Venenis)中,瑞士医师帕拉塞尔苏斯曾描述该症状为"银质矿石病",指矿工因长期吸入含铅粉尘而出现肢体僵直如石的症状(参考: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史档案馆)。现代毒理学研究证实,铅中毒确实会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和肌肉强直,这与历史记载的"lithargysmus"临床表现高度吻合(参考:《职业与环境医学杂志》2021年铅毒性研究专刊)。
需注意的是,该术语自19世纪后逐渐被"铅中毒"(plumbism)等现代医学术语取代,目前主要出现在医学史文献中。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历史医学术语数据库"将其收录为废弃术语,编码HIST-00392。
根据词典资料,"lithargysmus"(发音:英[lɪθədʒɪz'mʌs],美[lɪθədʒɪz'mʌs])是一个医学术语,特指由一氧化铅(化学式PbO)引起的铅中毒现象。该词源自古希腊语中"lithos"(石头)与"argyros"(银)的组合,可能源于一氧化铅在炼银等冶金工艺中的历史应用。
这种中毒现象又被称为"密陀僧中毒",因密陀僧是中国古代对一氧化铅的别称。该物质曾广泛用于陶瓷釉料、油漆和传统药物制作,长期接触会导致神经、消化及造血系统损伤。现代工业中已严格管控其使用,但考古修复或传统工艺从业者仍需防范此类职业暴露风险。建议查阅《工业毒理学》等专业书籍获取更详细的毒理机制和临床案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