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粘膜白斑病
leukoplasia(白斑病)指发生在口腔黏膜或其他黏膜部位、不能被刮除的白色斑块或斑片状病变,属于一种临床描述性术语而非最终诊断。其核心特征和医学意义如下:
病变呈界限清晰的白色角化斑块,表面可呈皱襞状、颗粒状或疣状,质地较硬,无法通过擦拭去除。常见于颊黏膜、舌缘、牙龈及生殖器黏膜等部位。
本质是黏膜上皮的异常角化和增厚(过度正角化或不全角化),基底细胞层可能出现紊乱,部分病例伴有上皮发育不良(异型增生)。
长期机械刺激(如锐利牙尖、不良修复体)、烟草使用(吸烟或咀嚼烟草)、酗酒、慢性感染(如念珠菌病)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等。
白斑病属于癌前病变,整体恶变率约3%-15%。伴有中重度上皮异型增生、位于舌腹/口底或疣状形态的病变恶变风险显著增高。
需通过组织病理活检明确是否存在上皮异常增生及程度,排除其他白色病变(如口腔扁平苔藓、白色海绵状痣)。
根据WHO定义,白斑病需排除已知病因(如摩擦性角化症)或特定疾病(如念珠菌性白斑),强调病因不明性。
戒烟酒、调磨尖锐牙尖、更换不良修复体,观察2-4周是否消退。
持续存在的病变需手术切除(首选)、激光消融或药物干预(如维甲酸制剂);伴有中重度异型增生者需密切随访(每3-6个月复查)。
权威参考来源:
leukoplasia(或写作 leukoplakia)是医学领域的专业术语,指黏膜表面出现的白色斑块状病变,常见于口腔、声带等部位。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临床表现与类型
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病例或诊疗方法,可参考医学文献或专业数据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