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地质] 火山泥流(爪哇语)
Another lahar in 1953 caused New Zealand's worst rail disaster, killing 151 people.
另一个造成火山泥1953新西兰最大的铁路灾难,造成151人。
The dried, hardened remains of the lahar persist today, a streak of barren rock on a landscape that is otherwise richly vegetated.
干硬后的泥流残余维持至今,在植被茂密的该区形成一处贫瘠的岩石条纹状地貌。
The problem is also compounded by the still present threat of lahar. If the dams are repaired, they could be hit by fresh lahar, he added.
现在火山泥流灾害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大坝得以修复,它们还会被下一次的火山泥流破坏。
Thousands of hectares of snake fruit plantations in Yogyakarta may turn arid after six irrigation dams were damaged by lahar following recent volcanic eruptions on Mount Merapi.
近期默拉皮火山喷发造成六个灌溉大坝被火山泥流冲毁,印尼日惹特区的成千上万公顷的蛇果种植园面临干旱灾害。
lahar(中文译为“火山泥流”或“熔岩流”,但更准确指“火山泥石流”)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现象,特指由火山喷发物质与水混合后形成的快速流动的泥浆状混合物。其主要特征和形成机制如下:
组成成分:lahar 主要由火山喷发产生的碎屑物质(如火山灰、浮岩、火山砾石、火山岩块)与大量水混合而成。这些水可来源于火山口湖溃决、冰川或积雪的快速融化(由炽热岩浆或火山碎屑流引发)、强降雨或地下水。混合物密度高,类似湿混凝土。
触发机制:火山喷发本身(尤其是爆炸性喷发)是主要触发因素。喷发产生的热能使覆盖火山的冰雪迅速融化,形成洪水并与火山碎屑混合。降雨(特别是台风或暴雨期间)冲刷堆积在火山斜坡上的松散火山灰层,也极易形成 lahar。火山口湖的突然溃决或火山斜坡上不稳定堆积物的崩塌同样可引发。
流动特性:lahar 沿山谷或河道高速向下游流动,速度可达每小时数十公里(如 20-60 km/h 或更高)。其流动行为类似泥石流,具有极高的密度和粘度,能携带巨大的岩石和碎屑。流动过程中体积和破坏力常因侵蚀河岸和裹挟更多物质而增大。
破坏力:lahar 的破坏力极其惊人。它能掩埋沿途的城镇、农田、道路和桥梁,摧毁建筑物。高密度的泥浆混合物可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即使火山喷发结束很久,堆积的火山灰在强降雨作用下仍可能形成次生 lahar,威胁持续存在。
著名案例:1985年哥伦比亚内华达德鲁伊斯火山喷发引发的 lahar 摧毁了山下的阿梅罗镇,造成约 23,000 人死亡,是历史上最致命的火山灾害之一。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在1991年大喷发后,雨季频繁的 lahar 造成了长期的破坏和人员疏散。
权威来源参考:
,单词"lahar"的具体解释如下:
1. 定义与词源
lahar是地质学术语,指火山活动引发的泥流现象。该词源自爪哇语,国际音标为英式['lɑːhɑː]/美式['lɑːhɑː],汉语通常译为"火山泥流"或"热泥流"(hot lahar)。
2. 形成与特征
由火山喷发时融化的冰雪、雨水与火山灰混合形成,呈现高密度流体状态。根据温度可分为:
3. 灾害案例
1953年新西兰汤加里火山爆发时,lahar冲毁铁路桥导致151人丧生,是典型灾害实例。现代通过卫星监测火山物质分布,可预测泥流路径。
4. 其他语境
在印度教哲学著作《神曰》中,lahar被引申为"原始冲动",象征人类对自我认知的探索欲望,此为宗教哲学领域的特殊用法。
建议专业领域优先采用地质学定义,宗教语境下的含义需结合具体文本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