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lækrɪmeɪtə/
[化工][军] 催泪剂
催泪性物质
"lacrimator"(也拼写为lachrymator)指能够刺激眼睛泪腺分泌泪液的化学物质,属于非致命性控暴制剂的范畴。该术语源自拉丁语"lacrima"(眼泪),最早记录于1915年化学武器使用时期。
在防暴领域,常见lacrimator包括邻-氯代苯亚甲基丙二腈(CS气体)和辣椒素(OC),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激活瞬态受体电位香草酸1型(TRPV1)通道引发灼痛感和流泪反射[美国化学会《化学与工程新闻》]。这类化合物在空气中的浓度低至0.004 mg/m³即可产生效应[世界卫生组织《化学武器防护指南》]。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lacrimator可能引发角膜糜烂、接触性皮炎等并发症,美国眼科学会建议暴露后应立即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15分钟[JAMA Ophthalmology临床指南]。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将其列为附表化学品,限制军事用途但允许执法部门管制使用[《化学武器公约》执行情况年度报告]。
根据多个权威词典的定义,lacrimator(发音:英式/'lækrəˌmeɪtə/,美式/'lækrəˌmeɪtə/)是一个名词,特指能够刺激眼睛流泪但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的化学物质或气体,常见于催泪瓦斯等非致命性武器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性质
lacrimator 主要指催泪性物质或气体(如催泪瓦斯),通过刺激眼睛黏膜引发流泪、暂时性视力模糊等反应。其作用机制通常是激活痛觉神经末梢,而非直接损伤组织。
应用场景
这类物质多用于执法或军事领域,用于驱散人群、控制骚乱,属于低致命性武器。例如,lacrimator gas(催泪毒气)是常见形式,可能导致短时间呼吸困难。
同义词与相关术语
在医学或化学领域,lacrimator 也被称为tear gas(催泪瓦斯)或lachrymator(拼写变体)。其复数形式lacrimators 在专业文献中用于指代多种催泪剂。
注意事项
尽管短期接触通常无害,但高浓度或长时间暴露可能引发呼吸道刺激或皮肤炎症,需谨慎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化学组成或实际案例,可参考化学武器相关文献或执法机构公开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