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筝式************
Kytoon是由英文单词“kite”(风筝)和“balloon”(气球)组合而成的合成词,指一种结合风筝与气球特性的混合浮空器。它通过两种方式产生升力:一是依赖内部填充的轻质气体(如氦气或氢气)产生的浮力;二是借助风力对风筝状结构的作用力。这种设计使其能在无风或低风条件下保持悬浮,同时在高风速时通过风筝效应增强稳定性。
Kytoon的典型结构包括充气气囊和风筝式尾翼。气囊提供静态浮力,尾翼则通过与气流的相互作用调整飞行姿态。根据美国国家气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的记录,早期气象观测中曾使用类似设备携带仪器至高空,因其能长时间稳定滞留的特点。现代应用包括:
该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44年,美国海军工程师Paul E. Garber在专利中提出“kite-balloon”设计,用于军事观测任务。美国专利商标局档案显示,该专利(US2385277A)详细描述了气囊与风筝面结合的双模升力系统。航空历史协会(AHS)文献指出,二战期间盟军曾试验性部署kytoon作为反潜预警平台。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在《联邦航空条例》第101部中明确将kytoon归类为“系留气球”,要求操作高度低于150米且需避开航空器航线。国际民航组织(ICAO)则将其纳入《空中航行服务程序》的轻型浮空器管理范畴。
"Kytoon" 是由 "kite"(风筝)和 "balloon"(气球)组合而成的混合词,表示一种结合风筝和气球特性的航空装置。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功能 Kytoon 是一种风筝式系留气球,通过缆绳固定在地面或其他物体上。它既能像风筝一样依靠风力产生升力,又能像气球一样通过内部气体(如氦气)实现浮力,从而在不同天气条件下保持稳定悬浮。
2. 结构与特点
3. 发音与词源
补充说明
Kytoon 的独特设计使其在低风速条件下表现优于传统风筝,同时比普通气球更易控制方向,适合需要长期滞空的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