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岩] 角斑岩
Spilite-keratophyre sequence is generally divided into spilite, keratophyre and quartz keratophyre.
细碧—角斑岩系一般分为细碧岩、角斑岩和石英角斑岩三类。
Spilite-keratophyre sequence is generally divided into spilite, keratophyre and quartz keratophyre.
细碧—角斑岩系一般分为细碧岩、斑岩和石英角斑岩三类。
It mainly consists of spilite, keratophyre and volcanic clastics, intercalated with siliceous rocks, limestone and clastic rocks or lens.
主要由细碧岩、角斑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其中有硅质岩、灰岩及碎屑岩夹层或凸镜体。
Keratophyre(角斑岩)是一种地质学中的火成岩术语,特指一种钠质(富钠)的火山岩或浅成岩。其核心特征和详细解释如下:
定义与基本性质: Keratophyre 是一种细粒至隐晶质的喷出岩或浅成岩。它本质上是一种发生了钠长石化的火山岩。这意味着其原始矿物成分(通常是钙质斜长石)在后期地质作用中被钠长石(一种钠质的斜长石)所取代。因此,钠长石成为其主要的长石成分。它通常具有斑状结构,斑晶可以是钠长石或石英。
矿物组成:
地质背景与成因: Keratophyre 主要与海底火山作用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蛇绿岩套或古海山序列中。它的形成过程通常涉及:
相关岩石类型:
意义与重要性: 角斑岩及其伴生的细碧岩是识别古大洋地壳残片(蛇绿岩) 和古海底火山环境 的关键岩石类型。它们记录了海底火山作用以及海水-岩石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对于重建古板块构造和古地理环境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来源:
“Keratophyre”(角斑岩)是岩石学中一个特定术语,指一种富含钠质的中性海底喷出岩,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角斑岩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的中性岩(SiO₂含量约60%),主要由钠长石或钠长石-更长石构成,是洋底低级变质作用的产物。其名称由德国地质学家C·W·冈贝尔于1874年提出,最初用于描述德国菲希尔特山一种类似粗面岩的富钠喷出岩。
结构与成分
特殊类型
若岩石中出现石英斑晶(常被溶蚀),则称为石英角斑岩,属于角斑岩的亚类。
地质意义
角斑岩形成于海底火山喷发环境,常与细碧岩共同构成蛇绿岩套的一部分,对研究古海洋板块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